第三章 议政机构
第一节 参议会
清宣统三年(1911),每里选举议员4人,全县72里选举议员288人,从中选出36名组成临时县议事会,地址在文昌宫(今县人民武装部院),翟洪逵任议长,董玉莹任副议长。同时成立临时县参事会,地址在肖曹祠(今县医院北家属院)。李益清等6人为参事,知县孙树梅为会长。民国3年(1914),解散国会,参议两会奉令停办。
民国10年(1921),上蔡县成立自治筹备处,翟见龙为处长。次年,九月九日豫西农民军张庆攻占县城,自治筹备处解体。
民国34年(1945)9月,上蔡县成立临时参议会,议员16人,议长翟受之,副议长任应麟。同年10月,各乡(镇)相继成立乡(镇)民代表会。全县计有乡(镇)民代表674人。12月27日,县参议会正式成立,选出议员22人,翟受之为议长,任应麟为副议长,李耀武为秘书。参议会议长、副议长、秘书、炊事员各1人,书记员、公役各4人,事务员3人,共计15人。
参议会从成立到民国36年(1947)春,共召开3次大会。议决关于维护国民党反动统治,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以及对广大劳苦大众进行横征暴敛采取的措施一百余款。民国35年4月12日,举行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参议员的竞选,李云为出席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王业定为省参议会参议员,李翔举为省参议会候补参议员。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
一、历界委员会会议
1、第一届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1年8月23日至30日在县城召开。第一届委员会由共产党、共青团、妇联、工会、农民、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科技、体育、工商、少数民族、宗教、归侨、侨眷、台属等各界78名委员组成。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上蔡县第一届委员会筹备工作报告,列席了上蔡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政协上蔡县第一届委员会和由24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蒋治国当选为政协主席,刘伯堂、李英基、年历祥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2年12月21日至27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学习了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文件,学习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一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一届二次会议《关于工作报告及提案审查情况的决议》。列席了县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会议增补7名政协委员和4名常务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83年12月26日至28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学习了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关于整党和清除精神污染问题的精神;审议并通过了政协一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通过了一届三次会议的政治决议。会议共收到关于社会治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市场管理、改善职工干部居住条件、清除精神污染、狠刹不正之风等方面的提案59条。
2、第二届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4年9月12日至1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委员116人。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二届一次会议政治决议。全体委员列席了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政协上蔡县第二届委员会和由33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蒋治国当选为政协主席,刘伯堂、王登范、李英基、年历祥、陈炳登、王景洲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4月26日至30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学习讨论了全国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精神,听取并审议了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通过了二届二次会议政治决议;列席了上蔡县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会议增选10名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86年4月25日至26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会议补选张顺卿、杨世林、田天固为政协副主席,刘伯堂为工作组委员会主任。
3、第三届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4月21日至27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委员151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上蔡县二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了二届委员会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上蔡县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由36人组成的政协上蔡县第三届常务委员会,蒋治国当选为政协主席,刘伯堂、王登范、杨世林、陈炳登、王景洲、焦金山、许明儒、魏明全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8年4月16日至19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及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精神,审议政协上蔡县三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县人大七届三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89年4月14日至17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上蔡县第三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学习了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文件。全体委员列席了县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并通过了有关决议。
4、第四届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0年5月11日至15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委员128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上蔡县三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了三届委员会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和政协上蔡县第四届委员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全体委员列席了上蔡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由38人组成的政协上蔡县第四届常务委员会,罗兰英、陈宾卿、苏保善、陈炳登、王景洲、焦金山、魏明全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91年4月24日至26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上蔡县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协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四届二次会议政治决议。会议增补王庚寅等五位同志为政协常务委员。全体委员列席了上蔡县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2年4月6日至8日在县城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上蔡县四届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协上蔡县四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政协上蔡县四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报告,通过了政协上蔡县四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全体委员列席了上蔡县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5、第五届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蔡县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3月5日至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委员155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政协上蔡县四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了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政协五届委员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了五届一次会议政治决议。全体委员列席了上蔡县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由33人组成的政协上蔡县第九届常务委员会,罗兰英(女)当选为政协主席,梁俊峰、陈炳登、王景洲、焦金山、魏明全当选为副主席。
二、机构设置及主要活动
1、机构设置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关规定,县政协常委会作为历届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主持县政协的日常工作。政协设学习委员会、工作组委员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提案审查工作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文化、教育、卫生、农业、工交、财贸、民族宗教、对台对外、群众团体9个工作组。1989年,全县25个乡(镇)建立政协参事组。
2、主要活动
1981年政协上蔡县委员会建立以后,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为上蔡县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献计献策。至1993年,共举行全体委员会议13次,常务委员会议122次,就全县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改革和工农业生产以及群众生活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政协委员向县委、县政府提出议案1864件,办理1527件。为县委、政府制定大政方针当好参谋,献计出力。
1981年至1993年底,县政协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和对台对外工作组与县委统战部联合,先后召开28次“三胞”眷属座谈会,走访“三胞”眷属3133人次;接待回乡探亲台胞570人次,向海外发信2076封,宣传稿件115份,录音带9盘,宣传党的“一国两制”政策,介绍家乡的大好形势。台胞肖纪书、肖佩芝为家乡建设捐资数十万元人民币,帮助发展乡村教育和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1981年至1993年,政协委员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专题调查141次,写出调查报告160份,学术论文64篇。政协委员中有50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其中王殿勋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会,万寿鹏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石丹获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有9人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16人被评为地级先进工作者,22人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地区级14项、县级21项。
1985年7月成立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印发文史征集资料提纲500份,撰写文史资料稿件180多篇,录制资料磁带8盒,收集图片57幅,编辑出版《上蔡文史资料》4辑,共8000多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