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节 日
第一节 传统节日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谓春节,俗称“年下”,是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入腊月(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准备过年的衣食用品。特别是青年男女在腊月结婚的最多,俗称腊月天天是好(天天都是结婚的吉日)。建国前贫富悬殊,富者杀猪宰羊,穷人只能争取吃一顿白面馍。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连年丰收,家家丰衣足食,旧时穷人那种过年如过关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春节这天,人人竞先早起,早者有凌晨一、二点起床的,叫起五更。起床一开门,先放开门炮三响。而后,点蜡烛,烧香烧纸敬神,放大盘鞭炮。从凌晨到天亮,千家万户爆竹声响成一片。敬神的供品,正中摆白面制的对花枣馍(俗称枣山)和供菜敬神。农民家中主事者,左臂批着内放肉(刀头)和纸张的竹篮,右手提着灯笼,相互到近族爷们家向祖先牌位烧纸(俗谓共纸篮子)。这天早饭都是男的料理吃头一天包好的饺子和切好的面条。建国前,吃方叶元宝形状的素馅饺子;建国后多吃园叶包成的肉馅饺子。饺子中有一个包有制钱或镍质分钱,谓谁吃着谁有福气。饺子煮熟后,先盛两碗敬天地诸神灵,再盛两碗敬祖先,祝愿、浇点。然后,全家人才能盛着吃。青年男女穿新衣,到近族或邻里家向祖宗牌位和长辈磕头拜年,拜年时,长辈给小孩们发压岁钱。初一忌扫地、挑水、动土、做针线活等。从初二开始,人们置备果点走亲戚。初二去舅家,初三或初四赴岳父家(春节前结婚的青年俗称新客,也是初二或初四去岳父家),而后到姑、姨或其他亲友家拜年,往往十数日方止。
建国后,每年过春节,基本仍沿旧俗。到亲友家只探望问好,不再跪拜磕头。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俗称“过十五”)。建国前,十五、十六晚上吃饺子。入夜后,城镇架鳌山花灯,乡村搭神棚,放置灯盏。家家户户大门口挂红灯、房门口点灯盏,在神像、祖牌前燃蜡烛,烧香、纸,放鞭炮,虔诚祭祀。有铜器的村镇组成铜器会,结队提灯,敲锣打鼓,走村串镇,表演狮子、老虎、龙灯、旱船、高跷、竹马、肘歌等传统文艺节目,至深夜兴尽方归。建国后,元宵打铜器、表演各种传统节目、挂红灯之习俗依旧。“文化大革命”期间,闹花灯被当作“四旧”破除。1978年后,灯节习俗恢复。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农村各种玩会又走村串镇,或集中县城进行表演。1982年后,县总工会年年举行大型灯展和烟花晚会,其时,无数彩灯争奇斗艳,各种烟花五彩缤纷,热闹非常。
(三)二月二 俗谓“二月二,龙抬头”。人们于凌晨敲梁头,口念三遍:“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人们在庭院以草木灰撒成大圈和小圈,在场面撒出各种农具,意为五谷丰登。早餐吃五谷面馍,煎罗卜馅食,俗说煎“蚰蜒爪”。意为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害虫毒虫出动,以煎罗卜馅食,象征煎蝎子、蚰蜒爪,烧死毒虫,以保一年不受其毒害。
(四)清明节 俗称鬼节。节日前,人们纷纷到祖先墓地挖土培坟,添置坟帽(放置坟顶上的上方下尖、有棱的土块),烧纸祭祀,俗称添坟。惟秦相李期故里李七楼村群众,年年添坟,不置坟帽。说是其先人李斯在咸阳被害,尸体运回无头,以此纪念。这天早晨,家家大门和房门两侧插柳枝,儿童以柳条编圈戴在头上。建国后,农村添坟插柳依旧。城镇移风易俗,节日期间,学校师生列队到烈士陵园或烈士墓地献花扫墓,讲解先烈生平事迹,宣读悼念文章,号召继承先烈遗志,激励进取精神,向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端午。节日前后,小儿脖颈、脚脖和手腕系五色线,上衣缀香囊(俗称香布袋),门口插艾。节日这天家家炸油馍、糖糕、包粽子,煮鸡蛋和大蒜。人们饮雄黄酒,还用雄黄酒涂耳际、鼻孔、脚心、手心和头顶,谓之祛毒。日出前,人们常到野外采集药草,捉蟾蜍填墨锭治痄腮,故民间有“癞头蛤蟆躲端五”之传说。建国后,节日带香布袋、饮雄黄酒者渐少,其他习俗依旧。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节日前,人们以月饼为礼品馈赠亲友。是日早上炸油馍、烙焦馍,中午,吃饺子或蒜面条。人夜,全家人团聚月下,设供桌香案,备月饼、瓜果,主妇焚香祈祷,以酒洒地,俗称圆月。故民间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祭灶日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之习俗。
(七)“十来一”农历十月初一日,称十来一。人们于是日上午到祖先墓地烧纸祭祀,因此也称为“鬼节气”。之后半月内,亲友还不断前往坟地烧纸祭奠,故有“早清明,晚十来一”之说。
(八)冬 至 为一年二十四节之一,“交九”从此始。这天中午家家户户包饺子吃。民间传说是防止冻掉耳朵。
(九)腊八 农历腊初八,称腊八。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粥用小米或大米佐以红薯、豆等做成。腊八接近过年,有儿歌: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子大急慌。
(十)小年下 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俗称小年下。是日,家家户户清扫住室和厨房。晚上,祭祀灶神,家家用谷物制作的麦芽糖(俗称灶糖)做供品,点腊烛,烧香纸,放鞭炮,虔诚祈祷灶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俗谓祭灶。民间常于是日认干亲,小儿携公鸡1只,抱着灶糖,到干爹家祭灶。
(十一)除 夕 腊月三十日,贴对联、门神画。旧社会有贴了对联不许讨帐逼债的规矩,一些债台高筑的穷户常常早贴对联作为躲债的方法。上午或下午,到祖坟茔地烧纸、放炮、请祖先回家过年(俗称请神)。晚上。家家团聚吃团圆饭。入夜,旧时有熬岁或辞年的习俗。建国后,特别80年代以后,看电视、收听广播、玩扑克、麻将牌、互请喝酒辞年者日益增多。
第二节 其它节日
元旦、“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各机关、工厂、学校均按照国家规定放假,开会庆祝。“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只开会庆祝,不放假。对这些节日,多限于城镇活动,农村一般无纪念庆祝活动。1985年9月10日,县第一次举行教师节庆祝会,以树立尊师重教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