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 域
蔡国区域:东至顿子国界(今项城县),南至沈子国界(今汝南县),西北至柏子、郾子国界(今西平、郾城),东北至陈侯国界(今淮阳县)。春秋时期,蔡国曾一度与沈子国合并,南界接息国(今息县)。
秦置上蔡县的区域:东至南顿、项城二县界,东南至阳城(今商水县之一部)、汝阳(旧汝阳)二县界,南至平舆、宜春(今汝南之一部)二县界,西南至吴房(今遂平县)县界,西北至西平、郾城二县界,北至西华县界,东北至源强(今商水县)、陈县(今淮阳)二县界。
以后各代,县境区域无变化。清康熙年间,知县杨廷望为详其边界,亲率人勘测、核定县界:县城东至项城县界50公里,西至西平县界17.5公里,东西长67.5公里;南至汝南县界17.5公里,北至西华县界22.5公里,南北宽40公里;东南至项城、汝南二县界45公里,东北至商水县界25公里,西南至遂平县界15公里,西北至郾城县界22.5公里。当时的区域较现在稍大,现属西平辖的焦庄(当时叫焦家庄),属汝南辖的半坡店,属项城辖的孙店(当时叫孙家店),属商水辖的固墙(当时叫固墙店)等地均隶上蔡县辖。到民国年间,这些地方分别划入了现属县境。
建国后,基本维持了民国时期的境域,其中也有较小变动:朱里乡与商水接界的“南五村”,即大董庄、魏楼、高庄、小杨庄、小庄等原属商水县辖,由于1948年开辟新区时属朱里区活动范围,干群关系密切,建国后,自然地归入了上蔡县;杨集乡与淮阳县接界的小张、东北庄、骡马街、竹市巷以及和项城接界的小傅营、大傅营、相湾、大郑营、邓楼、里湾、仨庄、谢庄、马桥、板张、戚老、戴庄(前街)、杨集、苏庄(前桥村)等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归入了上蔡县;1951年4月26日,经河南省委批准,将上蔡县与汝南县接界的陈庄、唐桥、李庄、大冀、朱楼、大张等6个小乡划出归汝南辖。
1985年,县境四周与驻马店、漯河、周口3个地市的7个县接壤:东至和店乡的大程、杨集乡的大傅、板张、谢庄、东北庄等村庄与项城县相连;东北至杨集乡的前桥、崇礼乡的大傅、东党、孙庄、马庄,东岸乡的王堂、拐弯、程尧、关庄、胡庄,北至朱里乡的柏庄,高庄,坡董(大董庄),东五张、西五张、大明,华陂乡的东陈、大李等村与商水县毗邻;西北至华陂乡的坡董、唐桥等村与郾城县相交;再西北至华陂乡的王桥,百尺乡的朱洼、葛湾、河涯刘、纸张、堤草王、苏口,西至百尺乡的新庄,无量寺的傅刘、七块店、坡王,竹园等村与西平县接壤;西南至无量寺乡的堰南、陈寨庙,黄埠乡的冯坡、后张、常庄、曹庄、瞿庄等村与遂平县紧连;南至黄埠乡的王堂、新庄、苑坡,邵店乡的袁寨、棚楼,杨屯乡的田庄、张俭庄、陈法寨、丘庄等村与汝南县相接;东南至洙湖乡的彭庄、一六王、大田庄,党店乡的新田、范庄、马庄,和店乡的韩庄、魏庄、小王庄与平舆县为邻。边界以和商水县交界最长,西平县次之,郾城县最短;总长约110公里;境域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为1516.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