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沿 革
上蔡,历史悠久。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氏(太昊)因蓍草生于此地揲卦于此,遂名本地为蔡。
西周武王姬发十二年,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地后,始称蔡国,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文明历史。蔡侯在蔡地共传18代,历近500年。之后,由于屡屡受到楚国的威逼,曾两次迁都:周景王二十年(前525)蔡平侯迁都于古吕(今河南省新蔡县),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周定王二十二年(前447),楚师灭蔡,蔡齐侯出亡,逃至江西,建都曰“望蔡”。古时西为上,上蔡在古吕、州来之西,故称上蔡(古吕为新蔡、州来为下蔡)。
上蔡置县始于秦。隶颍川郡辖(郡治在今许昌西南繁城),居郡之南境;西汉为豫州的汝南郡辖(郡治在今平舆,领县37),居郡之中部;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分上蔡县之西部置定颍县(县治在今城西30里处),不久废置。后又有析建城置一举,把上蔡、汝南之一部居民强行迁往今江西省。晋太康元年,因上蔡人思念本土之情欲烈,取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名建置望蔡县的要求得以奏准。望蔡县之故治在今江西省上高县,至隋代又废;三国时,上蔡系曹魏领地,仍隶汝南郡;南朝宋将县治移至武津寨(又名岗郭寨,现名岗郭村,在今朱里乡政府驻地朱里的东南隅,距县城22.5公里),遂改上蔡县为武津县,亦隶汝南郡;晋及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为兵家所争要地;东晋明帝太守三年(325)为后赵石勒所领,前燕慕容炜建熙五年(364)归属于燕,前秦符坚灭燕据为秦地,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归为晋有,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失于后秦姚苌,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复归于晋。以上均为汝南郡辖;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归魏所属,北齐因蔡治升为州治,移县治于悬瓠(悬瓠城据上蔡旧志载,在上蔡县城西南,邵店西、黄埠东;《辞海》注:悬瓠即今汝南城),遂改武津县为临汝县;魏分东西后,上蔡属东魏;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归于梁;太清二年(548)复归东魏。以上为蔡州领县。北齐灭东魏,改隶荆州;北周灭北齐,复归蔡州领。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改临汝县为武津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武津县为上蔡县(其间曾一度更名为那阳县),皆属豫州汝南郡辖。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50),上蔡县一度废置,不久又复置,属蔡州;玄宗开元年间(713-742),全国始设道,上蔡划属河南道的豫州;宪宗元和十一年(817),上蔡并人遂平,属山南道之唐州;穆宗长庆元年(821),从遂平析出仍为上蔡县,属河南道的蔡州。
五代十国时期近60年中,尽管各代划州而治皆异,但上蔡隶蔡州所辖始终未变。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始分全国为15路安抚使,至徽宗宣和年间增为24路,上蔡属京西路的蔡州淮康军节度;金建5京14总管府共为19路,上蔡属京南路蔡州镇南军节度;元分全国为11中书行省,升蔡州为汝宁府,上蔡属河南行省汝宁府辖;明分全国为13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省),上蔡为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所辖;清代归属未更;民国初上蔡属豫南道;民国21年(1932),于汝南置河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上蔡属之。
1948年10月17日,上蔡县第三次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蔡县民主政府在今崇礼乡三里党村宣布成立,属当时河南省第七地委所辖(地委所在地在今周口市);1949年3月,上蔡全境解放,上蔡县与1948年秋开辟新区时所建的洪河县合并,仍谓上蔡县,是时改民主政府为人民政府,县治始设城关镇,属河南省汝南专员公署辖;4月,归属确山专署;1956年1月,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属河南省信阳专员公署辖;1965年信阳专署析置驻马店专署,上蔡归属驻马店专署。1968年成立上蔡县革命委员会(简称上蔡县革委),隶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简称地革委)。1981年,恢复上蔡县人民政府称谓,属河南省人民政府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辖。
附:上蔡故城简介
上蔡故城即今上蔡县城,始修于秦,是紧靠蔡国故城东北隅的一座小土城。当时,城墙高2丈、宽8丈,周长6里又200步,城墙外挖有深5尺、宽1丈的护城河。此城历史上屡受洪水冲击和战乱毁坏,倾而复修者无计其数,仅明代以来就达10次之多。明正德六年(1511),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攻破县城,城墙被毁。明嘉靖二年(1523),知县傅凤翔为防止义军攻城,始将旧土城改为砖砌。周围扩大为9里13步,并立四门:东门谓通颍,西门谓迎恩,南门谓望汝,北门谓拱极。每个门上均建有城楼。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洪水冲毁城墙160余丈,知县岳虞询修补完善。后又由县主簿冯矿,增筑角楼,以备观望;设警铺、子墙为安全屏障;四门用砖砌瓮城,状如桥洞,以固守城门。
明崇祯十五年(1642),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县城,城墙被毁。
清顺治三年(1646),知县管起凤扶颓补旧,城墙粗备,但一遇大雨,坍塌无常,随修随坠,徒劳无功。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杨廷望重建此城,城门、城墙、城垛口俱加白灰砌口,彻底改变了旧貌。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杨廷望又在城四门加修月城门即扭头门。
清咸丰九年(1859),知县金宝符为防捻军破城,除对旧城墙加高加固外,又在城墙上添筑炮台,四门外各修吊桥一座,并挖了宽6丈、深3丈的护城壕。
民国11年(1922)九月九日,豫西老洋人(张庆)率起义军破城,城墙被毁多处。之后,县设立城防委员会,对城墙进行修复,并在每个城楼增设更房一所,在城墙与城河之间筑起高丈余的土墙环圩,四门外各建栅栏一座。
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华后,为使县城不被日军利用,于民国28年(1939)奉命将城墙拆毁。
建国后,旧城墙仍有土墙和砖石遗存。1955年以后,为建设新县城,人民群众逐步将土墙和砖石遗物拆除。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动群众沿旧城壕修建了环城沥青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