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物胜迹
第一节 古遗址
航寨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朱里乡段寨村西200米处。遗址南北长460米,东西宽180米,总面积86400平方米,高出地面约2.10米至2.50米。出土有红陶、彩陶等残器片及石斧、石镞等。属屈家岭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里铺遗址 位于县城南5公里邵店乡十里铺村东南。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为110000平方米。出土有青石制作的石凿、石锛及棕色、灰色陶片等,属河南龙山文化及屈家岭文化,并有商、周残器。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马陈冶铁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2公里郭、马、陈三个毗连的小村庄一带,为东西宽300米,南北长220米的岗地,周围深沟环抱。遗址上发现冶铁处7处,其中郭庄村西与陈庄之间2处,陈庄西1处,陈庄街1处,马庄村南3处。遗址暴露的地方,炉渣与土相掺杂,有零散铁块和草泥制成的坩埚,并有大量战国板瓦和筒瓦残片。据判断,属战国时期冶铁遗址。
光武台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东岸乡杨庄村东。系河南省1963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长方形高土台,南北长70.3米,东西宽52.2米,面积3710平方米。遗址共有三个文化层:下层为河南龙山文化层。发现有黑、灰、红等色陶片碗底、碗口沿残器;中层为夯土层,厚10厘米至21厘米,无夯窝,为平夯所筑;上层为粮仓遗存,在夯土层上面土壤中,普遍混有炭质粮菽,深43厘米至110厘米,种类有小麦、大麦、荞麦、大豆、绿豆、谷子及高粱。
扶苏台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27公里的朱里乡扶台村东边。遗址为2.50米高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75000平方米。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石斧、石凿、石镞等石器及灰、黑、红等色陶片,并有商、周器物出土。
书台寺遗址 位于县城北15公里华陂乡陈蔡铺村西南。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途中遇雨,书被淋湿,曾在陈蔡铺村西南一高台上晒过书。后人为尊敬孔子,于明代在此兴建一座书台庙,庙内有石坊一座,上书“孔子晒书处”。庙东北7米有一石块包砌、拱角飞檐的八角棱形晒书亭。遗址北部土层中,发现有蚌壳、兽骨、石器及陶片,商、周时期的器物亦有出土。
凤凰寺遗址 位于县城东15公里塔桥乡张庄村南一土岗上。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遗址出土残器石斧、锥形鼎足、陶片等,属仰韶、屈家岭、河南龙山三个文化时期的遗物。
马寨岗遗址 位于县城北22.5公里华陂镇西4公里处,遗址为岗地,北高南低。东西宽250米,南北长400米,面积100000平方米。出土有陶片、兽骨等,系河南龙山至战国时期的遗物。
奎王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20公里塔桥乡奎上村。《重修上蔡县志·古迹》记载:“奎王城在汝河(应为洪河)东岸,方百亩,高丈许,土人相传汉时封王此地”。该遗址于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河南龙山陶碗、锥形鼎足等遗物和战国时期文物陶壶、铜镞、铜剑等。
晋王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40公里杨集乡后常营村北。遗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250米,面积75000平方米。《重修上蔡县志·古迹》载:“晋王城在县东90里,平地突起土台,台上有古城……称晋王李存勖屯戍于此。台子前东南百步有土城一,台2里许有土城一,相传即晋王所筑两“得胜城'也。”现查到的为南城。出土有西周陶豆残部、泥质灰陶和东汉陶器圈足底部及绳纹陶片,并有唐代碗的残部出土。
武津故城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朱里乡岗郭村。为西晋武津县治所。故城东西宽400米,南北长300米,面积120000平方米。出土有战国时期陶制圆形圈筑成的陶井、陶罐、陶壶、板砖等和汉代筒瓦、板瓦、圈足陶壶残部,还有很多魏、晋、南北朝器物残部。1984年,在故城西800米处出土一墓葬,内有一鸡首壶,壶内有铜质“武津长印”一颗。
蔡国故城遗址 位于上蔡县城关。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531年,蔡国被楚灭后,该城非但没毁弃还进行过修复和加固,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现存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周长10490米。城墙为夯土逐层筑成,每层厚8-14厘米,小夯窝圆底。南城墙三处,西城墙一处,保存较好。故城中部有一阶梯形土台,面积8000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现王会庄东面和西面)。台上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并有许多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证明当时台上有庞大建筑物。城内西南隅翟庄一带,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一一铜编钟、铜鼎、铜壶、铜剑、铜戈及车马器等。故城东北1公里处古冢罗列,其中有蔡侯墓。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蔡国故城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岳遗址 位于县城东46公里杨集乡高岳寨南门外。遗址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高1.5米,中部有坑塘和断壁。为仰韶、屈家岭、河南龙山三个文化时期的遗址。文化层厚2米,出土有红色鼎足、鹤嘴器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祥符寺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部36公里的东岸村。原有祥符寺一所,寺内有铜佛三尊,千佛塔一座,俗谓东岸塔,塔壁为佛像组成。此寺始建时间未详。1952年,铜佛被运走,寺院破败。千佛塔于1968年被拆毁后,见塔刹上有明嘉靖年间重修字样,现遗物全无存在。
第二节 胜 迹
伏羲画卦亭 位于县城东15公里白圭庙寨内。这里原有一座白圭祠(俗称白圭庙),祠内有蓍草圃,塑有伏羲像,建有伏羲画卦亭(又名八卦亭)。“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掉,现仅存伏羲画卦亭一座。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伏羲用蓍草画卦处。亭子建筑为八角钻尖顶,周围有八个拱角,每个拱角下均有方形石柱支撑。石柱下部以石为栏互相衔接。亭顶檐下八方刻有:乾、坎、坤、震、巽、离、艮、兑八个大字。亭分内外两层,里层用青砖砌成八角形墙体,直接亭顶;门辟在南面,两侧石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仰观俯察一画明天地之道”;下联“数往知来六爻发古今之藏”。根据史料推测,该亭为东汉时期建筑物。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侯玩河楼(望河楼)位于县城西南蔡国故城西垣,西临汝河故道。据《上蔡县志》记载,西周时期,每当汝河泛滥,上蔡城西即成一片汪洋,蔡侯常到这里望河赏景。玩河楼因此得名。
蔡侯玩河楼高踞土台之上,又在芦岗之巅,突兀挺拔,凌空直上,登临四眺,周围数十里的村落、河流、道路、农田尽收眼底,为上蔡八景之一,称之为“芦岗拥翠”。台的周围,树木丛生,绿荫环抱,并有山枣野蓬,郁郁葱葱。台顶上建有玉皇庙,有神殿及拜殿各3间,为明代建筑物。殿脊为黄釉滚龙式,张牙奋爪,犹如弄云翻水。门楣上有“芦岗雅地”四个汉隶字,古色古香。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沟银杏树(俗名白果树)位于县城东30公里蔡沟镇原孔庙内,相传为清康熙年间知县杨廷望重修厄庙时所栽。距今已近三百年,仍枝叶旺盛,每年银杏累累。树高18米,干高9米,干的围径4.10米,树冠呈球状,覆盖面积为90平方米。
第三节 古墓葬
麦仁九女冢 位于上蔡县城西北1.5公里,散布在芦岗乡麦仁村委辖区。一冢于1977年由驻马店地区文管会发掘。
明顺阳王墓 顺阳王为朱有桓的封号。朱有桓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明王子,死后与其妻吴氏埋葬在上蔡县城南5公里的金井吴村。1969年,发掘清理,出土大批金器,其中有金镯、金凤、金童、金碗、金牌、金簪、金壶、金条等。金凤系金丝盘结,昂首展翅,极其工细。金童有二,中间以金链连接。金牌上有人物图案。金簪上嵌镶五色宝石,极为珍贵。金器之外,并有大批玉石雕成的兽、禽、花卉等。墓志记载了朱有桓的生平与其妻吴氏的家世。《明史》记载朱有桓有一女,但墓志则谓“王子女无”,应以墓志为准。
肖里王古冢 位于县城西5公里大路李乡肖里王村东200米处。墓底部位:南长15米,北长14.5米,东宽3.8米,西宽7.7米,高2.9米。1984年普查时发现。现该墓局部遭受破坏。
湾李一号墓 位于县城西5公里大路李乡郭庄、湾李村东北400米处。墓南北长37米,东西宽38米,高4米。从前有人从墓中挖出一对宝剑,但不久家里死了人,疑为不吉,又埋在墓中。民国时期,有人挖墓,无发现什么器物。现封土遭到破坏。
涧沟王一号墓 位于县城西大路李乡涧沟王村东,直经30米,周围94.2米,高1米。1979年发现。今封土堆遭受破坏。
程老古冢 位于县城南2公里芦岗乡程老村,占地面积25平方米,为东汉时墓。1982年,曾被程老村群众挖开,遭到破坏。
李七楼一号墓 位于县城西南李七楼村东300米处。封土周围42米,高3米。冢为夯筑而成。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冢西面局部遭破坏。
第四节 馆藏文物
西周陶鬲 通体红色,高19厘米,宽沿敞口,矮袋足,底浅,口沿以下布满粗绳文,为西周早期器物。西周陶器一般为灰色,红陶极少,加之器形厚重,制作工整,因而较为贵重。
蔡国铜鼎 出土于蔡国故城东南城壕外沿。铜鼎为圆形,有盖,高30厘米。通体布满蟠螭纹,鼎盖有阳旋纹三道,三个由蟠虺形组成的铜钮,三钮中间另有一环形钮。鼎腹深,环底,有阳旋纹一。腿细而高,向内微弧,蹄足,腿的膝部有云点纹。铜鼎出土时,内有鸡骨骼及一圆形铜勺。
编钟 出土于县城西4公里涧沟王村东南县砖瓦厂内,共13个。编钟成扁圆形筒状,钮为长方形。钟的上部,两面均有六排乳钉,每排三个,两面共计36个。钟的下部有羽状纹组成的图案。钟由大到小依次渐低,最大的高23厘米,最小的高11厘米,每两个并列的钟,高度相差1厘米。钟口由两侧向内成弧形。插鞘长8.3厘米,顶端的盖由蟠虺组成,为战国时期遗物。
武津长印与鸡首壶 出土于县城东北朱里乡岗郭村。印高2.4厘米,印面成正方形,直经2.5厘米。钮为桥形,钮座上为圆孔,铜质。印重72克。印面阴刻“武津长印”四字,为西晋遗物。鸡首壶与武津长印 同时出土,印装在鸡首壶内。壶高26厘米,腹径20.2厘米;盘口,直径10.2厘米,圆底,直径12.4厘米。壶的腹部略呈球形,为鸡头形,长4.1厘米,睛球凸出,犹如欲斗。后面的把为手状。从盘口口沿下连弧腹为弧腹上部,两侧各有桥形钮一。壶饰青釉,有细小蟹爪纹。壶底周围露出的瓷胎为白色。
绞胎瓷枕 略呈长方形,前面较长,为14.3厘米;后面较短,为12.5厘米。前面高7厘米,后面低于前部1.3厘米。枕面宽10.2厘米,中部稍凹,略呈弧形。全枕除底部未施釉外,均着橙色釉。枕面上布满云朵形黑纹,前面的中部及两侧的上部亦有云形黑纹,并延及背部的两上角,云纹较粗。黑纹与橙色配合,甚为协调。该枕为绞胎,陶质浅橙色,系唐代所制。
西晋镜 出土于县城东北0.5公里庞庄村。该镜直径12.4厘米,钮呈半球形。边缘有阴旋纹二,向里有一宽近1厘米的阳旋纹,环绕这条阳旋纹有12个平面圆形。再向里有13字及弧形连环图案、绕镜分布。该镜通体有较细的阴旋纹和宽、窄阳旋纹。圆球形平面为连环图案、三角图案、方块图案组成,并以细沙点作底,制作精细。西晋王朝为时甚短,器物遗留很少,因此,颇为珍贵。
战国玉璧 出土于城郊乡南大吴村。玉壁直径15.3厘米,璧的中心圆孔,直径5.1厘米,边缘与孔边缘均有宽1厘米的阳纹边线。璧为青色,有些微黄,通体布满阴刻云纹。
郢爰(楚币)出土于城郊乡陈庄村北。1984年秋,暴雨冲出。郢爰为长方形,底大面小,面长2.8厘米,宽1.5厘米;底长3.4厘米,宽2.2厘米。面上有阴刻“郢爰”二字。郢爰重34克,含金量为百分之九十二。
汝瓷大碗 1984年出土于华陂乡胡庄村。由发掘者胡纯金献出。该碗瓷胎为浅赭色,釉豆青色。口沿部分有蟹爪纹。碗高9.6厘米,敞口,口沿略向内收,口径21.3厘米。圈足高0.6厘米,直径6.5厘米。圈足下部有釉流,流间现露瓷胎。为北宋时期的器物。
虎头形瓷枕 呈半圆弧形。全枕长18:2厘米,宽12厘米。弧形面高12厘米。背部横切面,右端高9.8厘米,左端10.2厘米。从两端向中间逐渐低凹至9.7厘米,形成一个前高、后低、中间凹的枕面。全枕为赭黄色,间用黑、绿、白三色点染局部。弧面中部虎鼻高起,两侧虎眼呈长方形。在白色的眼珠上有弧形肌纹,中间黑色眼珠暴出,呈现凶猛有神。虎眉为绿色,有毛纹,眉梢上翘。背面横切面的两侧有象征性的椭圆虎耳。虎嘴横长,两端直至耳下。嘴角有绿色虎须。呈卷毛状。上齿紧接下唇,中间七齿并列,两侧獠牙露出唇外,形若奋齿欲吼状。鼻孔上部有黑色线条,象征虎额上的皱纹。该枕造形逼真,眼、眉、牙齿均对称,颜色厚实协调。为北宋初期器物。
西晋陶瓷罐 1984年9月,出土于县城东南150米处的公路南侧一西晋墓葬中。罐高23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3厘米。器形:直口,两系、圆腹、平底。颈下,在系孔上端饰阴弦纹3条,下端饰阴弦纹1条。弦纹之间,小方格纹与横条纹相间。此外,在腹径下有阴弦纹2条。系为横孔,上饰羽状纹和竖条纹。罐为红陶,内外全着绿釉,色泽淡雅。
龙泉瓷盘 1984年5月,在红旗路中段出土。同年9月文物普查时,由收藏人张献交出。共收集6个瓷盘,其中3个为2级,3个为3级。定为2级的3个瓷盘分别编为“5号”、“6号”、“7号”。瓷胎均为赭色,釉为豆青色。圈足内均无釉。盘口直径分别为17厘米,16.5厘米,17.3厘米;圈足直径分别为5.9厘米,6.4厘米,6厘米。盘内中心部分均有弦纹,弦纹中饰花纹。5号盘、7号盘为四叶形,4叶中间有一“吉”字。6号盘下若莲叶,莲叶上出一莲瓣。盘均为敞口,外卷沿,高3.2厘米至4厘米。
四系瓷罐 1981年,出土于县城西12.5公里无量寺乡小张庄村东。1984年11月,由收藏人李天义献出。该罐直口、鼓腹、平底,全高24厘米,腹径22厘米,口高1.9厘米,口直径11.2厘米,底径11.5厘米。腹径上有4系成桥形,系孔均向上。罐的瓷胎为赭白色,外着黑釉。肩部着弦纹,流自口沿纷错直下。釉色浅处,现露布纹。底的上部5至5.5厘米处无流。为南北朝时期器物。
截止1985年底,馆藏文物计有1424件,其中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53件,三级文物30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