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上蔡人民在长期的封建统治者的压榨和历代无休止的兵燹匪盗的骚扰下,饱受贫困离乱之苦。据文献记载,明崇祯六年到十六年,仅10年间,竟有大的战乱11次。尤其是民国年间,更是兵连祸结,加之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的搜刮,致使上蔡百业凋零,经济贫困,民不聊生。广大劳苦大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低矮坯墙草房。一遇灾年,十有六七离乡背井,逃荒要饭,经济发展严重停滞。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其间,虽经过一些曲折、失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对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严重挫伤,以致各项经济建设事业未能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与过去数千年相比,发展速度仍然是惊人的。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逐步全面推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旧的经济模式,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全县经济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到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598万元,比1950年的3340万元增长10倍多。其中工业总产值8720万元,比1950年的5万元增长1700多倍;农业总产值26878万元,比1950年3335万元增长了8倍。粮食总产量321 267吨,比1950年的143 778吨增长1.23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490万元,比1950年的1061万元增长16.5倍。财政收入1071万元,比1950年的479万元增长1.23倍。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余额9529万元,比1950年的9万元增长1000多倍。
上蔡历史上是个纯农业经济的大县。发展农业生产,除了依靠国家政策及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外,主要是积极改变生产条件,推广科学技术和工业大力支援农业。改变生产条件,最重要的是水利建设,摆脱水旱灾害。建国30多年来上蔡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坚韧不拔的努力。首先有计划地治理了北汝河、南汝河、洪河、黑河、杨河、南柳堰河、北柳堰河、茅河、杨岗河等骨干河道。随后,重新治理并配套了汾河、青龙沟、界沟河、老北汝河及直沟、和沟等10条干沟、35条支沟、510条斗沟、3071条农沟,完成了无量寺、黄埠、大路李三处的除涝重点建设和黑河中下游的除涝配套重点工程建设。到1985年底,全县共修拦河节制闸6座,排涝涵闸99座;打机井12417眼,配套 3 479眼;水利总投资4964.83万元,完成土石方15438.5万立方米;治理岗岭水土流失面积5.02万亩,占岗岭总面积10万亩的50%;总有效灌溉面积42.5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47%;除涝面积36.58万亩,占总易涝面积的56%。旱涝保收田达到20.5万亩,每人平均0.2亩。从而大大增强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大力推行了农业科学新技术,如大搞精耕细作,推广大田灌溉,扩大复播面积,防治病虫害,实行密植,施用化学肥料等。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据统计,1952年每亩平均单产69.05公斤,1985年达到144.4公斤。
国家工业对农业的支援,是蔡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30多年来除年平均供应化肥5万吨,农电1287.2万千瓦时和一定数量的农药、石油外,到1985年底,各种农机总动力已达13.3万马力,各种大中型农用拖拉机375混合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5 080混合台,大、中型机引农具381件,小型及手扶机引农具4015件,各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308台,各种收割机械315台,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3005台,农用汽车 151部。农民在耕地、灌溉、收割、脱粒、磨面、运输等方面不少都用上了电力或机械。
在农业大发展的同时,林业、畜牧业也有较快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各种树木915.8万株,覆盖率为5.73%。其中果树46.8万株,这些果树原以柿、枣为主,近年来桃子为大宗,年产量80万公斤。大牲畜存栏132584头,较1950年增长71.2%。
建国前,上蔡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城乡主要是烘炉、皮货、缝纫、制鞋、木器、印染、酱醋、轧油、缫丝、竹器、卷烟、糕点、石印、银器等个体小手工业和小作坊,共300多家。较有影响的私营"仁德堂"眼药厂和"福源久"酒厂,建国前夕的1948年工人不足20人,年产值约合2.5-3.5万元人民币。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工业生产。30多年来,虽然经过1958年的"五风"和"文革"十年的起伏折腾,工业仍有长足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营、私营、集体、个体工业及乡村工业,更是星罗棋布,迅猛发展。到198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945家,年总产值达到8656万元,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6年增长3倍。其中,国营工业企业20家,年产值3 647万元;集体工业企业88家(包括乡镇办73家),年产值2849万元;村办工业企业169家,年产值607万元;合作工业企业898个,年产值683万元;个体工业企业4770个,年产值870万元。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发生明显变化。1950年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0.12%,1985年上升到22%,大大改变了建国前单一的农业经济的局面。工业门类计有机械、电力、纺织、化工、酿造、建材、造纸、印刷、面粉、食品、卷烟、制刷、毛笔、制革、制鞋、服装、化纤、五金等。随着工业企业改革的深入,以质量信誉求生存,生产出一批名优产品。其中获得省级奖的有注塑布鞋、漆刷,获得国家级奖的有狗皮褥子、铁锅。漆刷和狗皮褥子曾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公路通,百业兴。建国前后,过境洪河曾有一般木帆船进行水运。后因水位降低,且常有断流期,到1965年洪河水运中断,交通运输全由公路承担。建国前全县无一晴雨路面,交通工具也十分落后。建国后,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到1985年已修成柏油公路7条,以县城为中心辐射至全县各乡,全长共240多公里,与临近各县城及河南省主要城市-﹣郑州、洛阳、新乡、开封、商丘、南阳、信阳均有客、货车来往,便利的交通,为促进物资交流、振兴上蔡经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工业、农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历史上,上蔡县无大的商号和商行。群众商品意识淡薄,善经商者甚少。《重修上蔡县志》载:"离乡经营,非其所喜;乘机牟利,尤非所长;故蔡邑商业之经营,向属外人。"县人仅在集市上做一些农副产品的交换。清末、民国初,晋、陕及豫北商人相继至蔡,主要在县城经营布匹、百货、药品等,全县仅20多家,寥若晨星。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商业。自1950年起,相继建立了贸易、粮油、百货、酒类、花纱布等专业公司,为上蔡县国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年动乱”时期,公私合营商业、合作商业以及个体商贩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全部砍掉,出现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官商局面,致使市场冷落,农村经济死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制定了一系列搞活经济的政策,推行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流通渠道并进的商业经营机制,商业工作出现了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的可喜局面。到 1985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商户81户,集体所有制商户226户,个体商户3 946户,其它商户 115户。县城和集镇的商店、摊点鳞次栉比,商业零售总额达到17490万元,较1951年增长16.6倍,比1977年增长1.19倍。商品结构也由建国前以农副产品交换为主、到1978 年以前的棉花、百货、土产为主转变为家用电器、呢绒化纤及其它高、中、低档商品齐全的多种商品结构。
上蔡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三年恢复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较快,年平均递增速度为9.6%。"二五"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五风"的干扰破坏,使生产元气大伤。1959年后,工、农业生产每况愈下,其产值以3.4%的速度递减。三年调整时期,工、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年总产值平均递增达到了10.7%。"文化大革命"时期,尽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疯狂干扰破坏,但上蔡人民以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排除干扰,工、农业生产仍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三五"期间年平均递增率达到13.6%,创历史最高记录。"四五"期间由于1975年受到了特大洪水灾害的袭击,农业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年平均递减了5.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进行了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增长和提高。1985年,职工年收入由1949年的人均工资111.3元增长到844.4元,农民纯收入由"文革"前的人均30-40元增长到232元,农民人均占有原粮由建国初的150余公斤增加到350多公斤。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由建国初的180-240元增加到600-720元,居民储蓄余额由1950年的0.2万元增长到1831万元。在饮食、衣着、居住、用品等诸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六)
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建国30多年来,也得到蓬勃发展。
建国前,上蔡教育十分落后。据资料记载,1936年全县在校学生7009名,仅占应人学的适龄儿童、青少年的百分之十几。建国初期的1949年,适龄儿童75340人,在校仅3 600人,占4.77%。建国后学校教育发展很快,到1985年,全县共有高中8所,在校学生4 478人;初中51所,在校学生28 528人;小学472所,在校学生171 818人;幼儿园8班,幼儿460人。全县共有教师8904人。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发生巨大变化。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761人。
文化事业,随着改革开放,更有较大发展。1985 年,全县共有专业剧团2个,农村电影队72个,曲艺组24个,杂技团6个。县城建有图书馆1所,藏书21 000余册。广播站、电影公司、书店、工人俱乐部各1处。影剧院3座,农村建立文化站25个,影剧院16所,队办电视室35处。不少农民购买了录音机、电视机,城镇少数居民还购买了录像机,业余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建国30多年来,科技、卫生事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
建国前的上蔡科技事业十分落后。农业生产全由自然摆布,生产水平低下。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科技事业有了迅猛发展。全县有160多名科技人员先后被选拔到县乡两级领导岗位,25个乡镇配备了科技主任和助理,科技学会和各种专业学会以及各乡镇科协小组相继建立,从而促进了科技事业的繁荣。1985年,全县科技队伍发展到1978人,科技户2 100多户,科技成果,仅定为省、地级的就有46项,在实际生产中,较为明显地发挥了作用。
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30多年,上蔡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业绩灿烂辉煌,但同全地区、全省横相鉴比,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至今尚未脱贫致富。上蔡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劣势和薄弱环节。优势是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四通八达;劣势是资源贫乏,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不快,县办工业不少企业还未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和质量优势;乡镇企业在发展数量、资金、技术等方面与兄弟县相比差距甚远。但是,只要一百一十多万上蔡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繁荣、富庶、文明,小康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