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基层组织
清宣统三年(1911),同盟会上蔡分会在县城南关茶庵庙成立。民国元年(1912),杨云、翟洪逵等人加入国民党。民国2年(1913),孙中山组织反袁斗争失败后,北洋军阀政府严缉国民党员,上蔡国民党组织停止活动。民国8年(1919)10月,国民党改组后,李云等人在县城东街建立组织,秘密进行活动。民国16年(1927)5月,北伐军至蔡,上蔡的中国国民党组织才得以公开活动。至民国18年(1929),党员发展到165人,居河南省各县第四位。民国19年(1930)后,由于军阀混战,领导人不断改换,党员发展缓慢。民国31年(1942)县党部规定:“凡县直属各机关公务人员、保安警务人员一律令其入党。”国民党组织发展较快。至民国36年(1947),全县共建立区党部4个、区分部32个、党小组76个。党员807人。
第二节 县党部
民国16年(1927)5月,北伐军至蔡,召集地方人士,筹备组建中国国民党上蔡县党部。公推赵德峻、任应麟、赵一琴、翟受之、许时行等9人为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委员,赵德峻任主任。10月,各区党部成立,选举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执行委员7人。任应麟、赵德峻、许时行、翟受之、商梦霖、刘延世、石金菊(女)分别任常务部、宣传部、组织部、商民部、农工部、青年部、妇女部委员。并设立党义研究会,积极训练发展新党员,创办《新上蔡周刊》。根据南京政府关于“清党”的训令,设立上蔡县中国国民党党员登记处。省党部派员刘林成、李湘山为整理委员,整理上蔡党务。之后,党员登记处改为指导委员会,李湘山、贾起中、杜庭瑞为指导委员,奉令整理农、工、学生、妇女团体。刘鹤岭、李云、魏国馨分别为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和妇女协会整理委员。民国20年(1931)12月,中国国民党上蔡县党部正式成立,李仁沛为指导员,陈照宇、李云为指导委员。民国21年(1932),县党部创办上蔡《新声日报》,李云兼任社长。主要宣传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以麻痹人民意志。民国22年(1933),鄂豫皖三省剿匪司令部成立,开始整理三省党务,编练保、甲。上蔡县党部实行干事制,李云被省党部委任为干事,任靖州、吴连山、李翔举先后为书记。民国27年(1938)3月,县党部改为特派员助理制,李云任特派员,李翔举任助理。次年,县党部改为书记长制,李云任书记长。
县党部组织系统设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民国36年(1947)县党部组织系统设置如下表
第三节 主要活动
民国16年(1927)五月,中国国民党上蔡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设立国民党党员登记处,整理党务,并利用乡民大会、镇民大会、庙会及各种纪念会进行反共的“铲赤”宣传。上蔡县党部成立后,派员到各中学和书店查禁进步书刊。县党部多次勒令禁止共产党活动,下令缉捕中共上蔡县地下党组织领导人寇文谟、张吟塘、王伯重。民国33年(1944),县党部设立党务工作团,深入各学校、工厂、社会团体和乡、镇、保、甲,广泛建立反共监视网,在社会各个角落发展调查通讯人员,搜集共产党军政情报,摧毁共产党地下组织。民国34年(1945)5月,中共上蔡县委遭到党务工作团的破坏,宣传部长张吟塘被杀害,县委书记寇文谟、组织部长王伯重被捕。民国35年(1946),将县政府特种科员改为汇报秘书,下设情报组长、情报员,专门搜集中共情报。中国国民党上蔡县党部由于“反共有方”,成了河南省的“反共模范县”。
附:上蔡县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28年(1939)8月,建立上蔡县三民主义青年团,下设两个分队,团员20余人,分别由前国民抗敌自卫团副司令吕则仲和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刘逢辰任分队长。次年3月,两个分队合并成一个直属区队,刘逢辰任区队长,任孔绍为区队副。区队内设办事员2人,录事员1人,服务员2人,下属15个分队,团员300人左右。之后,以刘逢辰为首的上蔡县三民主义青年团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参与争权夺势的斗争,与李云为首的县党部形同水火。民国36年(1947)元月,三青团中央通令全国各省、县,三青团与国民党组织合并,上蔡县由于党团矛盾尖锐合并未成。次年上蔡县解放,国民党上蔡县政权垮台,上蔡县三青团也随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