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蔡县先后组建有公会、商会、农会、妇女会等组织。1930年前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建起了全由穷苦工人参加的各种行业公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秘密组织。根据党的指示,各行业公会曾多次同反动势力的压迫盘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建国后,各种社会团体相继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止1985年,工会会员由1950年的1102人发展到23142人,增长21倍;共青团员由1951年的4081人,发展到32648人,增长8倍;农民协会从1949年成立到1950年,全县就有近50%的农民参加,在土地改革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其它如中苏友好协会、抗美援朝分会,在建国初期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后已不复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种文化、科技团体相继诞生,对振兴上蔡经济发挥着显著作用。
第一章 工 会
第一节 工会组织
民国19年(1930)成立上蔡县教育会。民国20年(1931),小商小贩组织“灶爷会”。民国23年(1934),又相继成立了厨业、建筑业、理发业、缝纫业、烟丝制造业等行业公会,并各设有理事会。
1949年3月,上蔡全境解放,6月成立了上蔡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翌年3月,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上蔡县总工会成立。大会选举工会委员15人,郝广富为总工会主席。
1953年7月,总工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改总工会为上蔡县工会联合会。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公社化。县工会联合会与基层工会组织被撤销,活动停止。
1961年4月,工会组织恢复,并恢复其总工会名称。1966年9月,工会再次停止活动。1973年12月,县总工会又重新恢复,内设组宣部、生产福利部、女工部、财务部、办公室,各部设部长1人,办公室设主任1人。
1950年,先后在城关、百尺、华陂、朱里、东洪、蔡沟、高岳、洙湖、黄埠等区和工厂、学校中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并在每区配专职工会干部1人;县直建立店员、手工业、邮电、教联、搬运、建筑等7个工会基层委员会。共有会员503人,占职工总数的45.6%。1961年,基层工会发展到61个,会员4678人,占职工总数的54%。1980年,基层工会达到182个,会员8543人,占职工总数的54.9%。到1985年,全县基层工会发展到230个,会员13648人,占职工总数20953人的65.1%。
50年代,基层工会一般设主席、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福利委员、劳保委员各1人;1962年,工会组织整顿后,基层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生产委员、财务委员、福利委员各1人,女工多的单位设妇女委员1人。
第二节 工会活动
1、政治活动
建国前的各业公会活动,主要围绕本行业利益而开展。民国20年(1931),县参议员刘鹤龄组织所谓公会,实际是要取消其它公会组织,在地下党员张吟塘的领导下,发动工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使其阴谋未能得逞。民国22年(1933),刘鹤龄二次组建公会,并明令取消灶爷会,大量征收商捐、警捐,工人们在厨业公会和其它行业公会的配合斗争下,取得了抗捐斗争的胜利。民国26年(1937),国民党县政府以“抗税”罪逮捕厨业会长周占元及工人李振清等8人,在灶爷会负责人张天祥领导下,发动各行业工人1000多人罢工罢市,迫使反动政府释放全部被捕人员。
1949年春,为支援人民解放军顺利南下,民主政府组织木、泥、石、建筑等工人50多名,整修汝上公路小桥8座,修补路面10多公里。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县总工会发动1500多名职工游行示威,举行集会,控诉美、李(承晚)罪行,并利用黑板报、漫画、活报剧等形式,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同时号召职工订立爱国公约,动员捐献飞机、大炮,开展拥军优属活动,鼓励工人参军、参战等。1950年10月,城关搬运、建筑、店员等基层工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经工人检举控诉、清除封建把头、反革命分子10人,逮捕了建筑封建把头、反革命分子冯郎和不法资本家王辛酉。1952年,工人积极投入“三反”“五反”运动,揭露批评企业中的官僚主义、铺张浪费等,大大提高了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和无产阶级觉悟。同时,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劳动竞赛。1954年为促进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斗争,召开劳资协商会议60次,订立劳资合同35个,合同规定:不准随意开除工人,不准打骂虐待工人,资方必须按照国家政策照章纳税等。这样,既保障了工人的基本利益,又打击了资本家的封建统治和不法行为。“文革”开始后,工会停止活动。1973年工会恢复。1975年,上蔡遭特大洪水灾害,总工会号召县直职工2000多人参加抗洪抢险,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由点到面逐步推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到1985年,“职代会”已达115个,占230个基层工会的50%,“职代会”在工会活动中发挥出明显作用。
2、生产活动
①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952年,县银行、粮食公司等基层工会率先向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小组应战,在全县掀起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高潮。是年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全年计划,涌现出先进工作者119人,劳动模范7人。1954年,县工会遵循“抓好国营商业”的指导思想,在县贸易公司召开了全体职工参加的“生产会议”,根据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处理了一批积压商品。1962年,开展以“五好企业”、“五好班组”、“五好个人”为中心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1963至1966年,工会召开3次积极分子、先进生产者会议,表彰了366名先进个人。1980年后,工人普遍参与了工厂、企业民主管理,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②开展技术革新、技术交流。1952年,县油厂通过改良工具和工艺流程,节约了原材料,提高了产品质量、数量。每百市斤大豆中由原产油8.5市斤提高到11市斤,轧芝麻由每天48台,提高到56-64台。1985年,全县138个基层工会参加了企业的民主管理,举办了技术表演67次,参加职工1907人。提出合理化建议4445件,采纳了2602件。
3、其它活动
职工文化教育。1950年秋,建职工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1所,学员230人。1951年,县工会举办工人夜校两个班,学员118人。1953年,县工会开办速成识字班,学员66人。同年9月,增办扫盲班2班,学员125人,小学班两班,学员86人。1954年,工会职工业余学校增为4个班,到1956年发展到6个班,其中,初中1班,高小2班,初小2班,扫盲1班,共有学员298人。1984年,县工会开办业余文化补习班5班,学员260人。
1982年,遵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对文化大革命以来参加工作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补课的通知》精神,县商业局、粮食局、工业局、医药公司等基层工会均办起了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从1982年到1985年,由省统一命题,对参加文化补习职工进行9次统考,参加考试的职工达4986人次,80%以上的职工考试合格,达到了转正定级的文化要求。
文艺、体育活动。县总工会成立后,注意广大职工的文体生活。各基层工会先后建立了俱乐部、图书室。1952年10月,县工人俱乐部成立,至1968年,成为县城职工文体活动中心。“文革”期间,俱乐部关闭。1978年恢复重建。俱乐部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游艺室、并有16毫米电影机1部、照像机2部、电视机2部,1980年到1985年还建职工之家137个,大大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1953年,县工会组建工人业余剧团1个,很受广大职工欢迎。1958年因工会停止活动而解散。1985年,工会举行文艺会演,县直工交、财贸、文教、卫生四大系统职工参加演出。建立职工业余文艺创作小组3个共9人,选拔故事员14个,演讲7次,受到观众好评。
1951年10月,县总工会和教育科共同举办上蔡县第一届运动会,参加职工120多人,比赛项目有田径、蓝球、排球等21项。1954年4月,县总工会为了更好地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在南城河外沿购买荒地6亩多,建立了工人体育场,篮、排球场地各1个,网球场地1个,田径场地1处,并购置了各种体育器械。
县工会成立30多年,大部分年份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和元旦等主要节日均举办单项文体活动,如象棋赛、篮球赛等。1954年、1966年两次举办职工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自行车、拔河、篮排球、乒乓球等。1982年,还开展职工冬季长跑比赛,男子有3000米、5000米;女子有2000米、3000米。县直职工篮球代表队,曾11次赴地区参赛,荣获一次第2名、3次第3名。到1987年,县直各基层工会球队达到48个,队员438人。
关心职工福利。1951年县工会开办工人诊所,对职工就诊者价格优惠,1969年3月并入县人民医院。1954年6月建工人理发店一所,凡工会会员理发均八折收费。1969年3月移交县服务公司。工会组织还不断组织工人到外地参观、疗养,定期为工人放电影、发电影票、戏票,发给一定的福利品,对有困难的工人进行补助等。为了达到互助互济,从1953年起,各基层工会纷纷建立储金会。当年成立11个,有476人参加。1956年发展到51个,1920人参加,总储金额为12334元。1980年发展到154个,7784人参加,总储金额达138255元,1986年达到304个,14614人参加,总储金额达577314元。为了解决女工的特殊困难。1985年全县建立女工委员会24个。有6个单位建立了幼托所,有的单位还设有哺乳室、冲洗室等。
第三节 会员代表大会
1950年3月,召开上蔡县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成立上蔡县总工会。参加代表68人。工会筹委会主任郝广富作《一年来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县委副书记李汝生到会讲话,动员全县职工为争取上蔡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奋斗;会议学习了《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并对发展会员作出了决议。大会选举执行委员15人,郝广富为县总工会主席,石振祥为副主席,选举李同立为出席河南省总工会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
1953年7月,召开上蔡县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34人,列席代表12人,家属代表4人,共150人。会议中心任务是号召全县职工为完成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并根据《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将上蔡县总工会改为上蔡县工会联合会。大会选出执行委员15人,经费审查委员5人。石振祥当选为工会联合会主席。
1956年10月,召开上蔡县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0人。会议中心任务是号召全县工商业职工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会选出执行委员5人,委员9人,经费审查委员2人,选举正副主席各1人,赵宏毅当选为县工会联合会主席。
1958年4月,召开上蔡县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27人。会议传达了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关于当前工会工作十大问题的报告》及省工会县镇工作会议精神,大会宣读了《新工会章程》草案。会议选出委员19人,赵宏毅当选为县工会联合会主席。
1963年元月,县工会联合会恢复县总工会称谓,随即召开第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20人。大会号召全县职工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大力支援农业,争取国民经济迅速好转;号召职工开展“五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好、完成国家计划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福利好、干部思想作风好)、“五好”个人(政治思想好、生产技术好、学习文化好、生产管理好、互相协助好)和“五好”班组(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学习文化技术好、团结互助好、遵守纪律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活动。会议选出执行委员17人,经费审查委员5人。门土平当选为总工会主席,王姣为副主席。
1974年元月,召开上蔡县第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50人,特邀代表20人。会议讨论通过了《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完成“十大”提出的战斗任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出本届委员21人。张秉衡当选为主席。
1979年12月10日,召开上蔡县第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26人,其中特邀代表6人。大会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和中国工会“九大”会议精神,张秉衡作县总工会“六大”以来的工作报告,提出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方针及任务,号召全县职工积极投身“四化”建设,为振兴上蔡经济而努力。会议选举执行委员26人,出席省工代会代表2人。张秉衡当选为工会主席,王姣、王富安为副主席。
1984年7月,召开上蔡县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应出席代表225人,实到会代表148人,特邀代表1人,张秉衡作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大会决定整顿工会组织,开展“职工之家”活动。大会表彰了35个先进基层工会、14个先进工会小组、130名工会积极分子。会议选举执行委员21人,其中常委5人、经费审查委员5人、出席省工代会代表5人。苏四海、万德秀、刘志中当选为县工会副主席,苏四海主持工作。
1987年8月,召开上蔡县第九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5人。毛保国作工会工作报告,刘志中作工会财务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刘炳金、朱承艺到会讲话。会议选出执行委员19人(其中常委7人),经费审查委员5人。毛保国、刘志中当选为县总工会副主席,毛保国主持工作。
第四节 工会经费
工会经费的主要来源,一是工会会员每月按本人工资的0.05%提取的会费,二是各工矿企业和机关、学校等单位每月按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2%拨付的经费,三是工会举办文化、体育事业的收入,四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补助。
1958年以前,工会经费的收入情况较好,除按规定开支外,年年节余40%到50%。1962年至1968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69年,工会停止活动,会员会费停交,上级拨款冻结。1978年后,工会恢复活动并随着会员增加,会费收入也逐年增加,收支相抵略有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