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 灾
水灾是上蔡古今为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它主要来自雨涝,其出现机率为10年8-9遇,其中重涝和特重涝为3-4年一遇。雨涝在各季的分布以伏涝为最多,占总雨涝次数的39%,平均3年一遇。春涝占28%,平均4-5年一遇。初夏涝(麦罢涝)、秋涝较少,平均为7年一遇。春秋两季涝灾均为内涝,夏季涝灾有内涝也有洪涝(入境洪水所致),多数年份洪涝、内涝同时出现,危害程度很大。
雨涝为害的时限多为4-10月,一年中连续出现两次雨涝的机率很少,平均为22年一遇,出现在1963年的初夏、伏夏连涝的情况历史上甚为罕见。
水害除雨涝之外,还有洪水灾害。洪水主要来自县境西部的西平、舞阳、郾城、遂平等县的山洪(历史上亦有黄河泛滥时从县境西北部和东部入境为害的),致使县内的河流漫溢,平地积水,造成田禾淹没,房屋倒塌,财产遭受损失等。
特别严重的洪水灾害历史上很少,像1975年8月发生的特大洪灾,为千年历史上所罕见。
第二节 旱 灾
旱灾也是上蔡县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在各季中都有发生,平均每年一遇(不包括冬旱),个别年份一年3遇(1978)。其中重旱的出现机率为两年一遇。在各月份干旱天气中,冬季干旱出现机率大,几乎年年都有。但由于越冬作物此间对水份不苛求,故为害并不十分严重。春、夏、秋3季中以夏旱出现最多,占总干旱次数的76%,春旱、秋旱分别占总干旱次数的10%和14%。
在一年中,连续两季干旱的出现机率为7年一遇,干旱与雨涝交替出现的为3年一遇,多数是先旱后涝,个别年份一年中交替出现4次旱涝灾害(1974年)。
第三节 虫 灾
蝗虫是上蔡历史上的主要害虫。建国前由于蝗害造成的灾荒年景屡有发生,最严重的是1942年秋,蝗虫从县境北部铺天盖地而来,大部分地区受害。所到之处,田禾尽无。建国后,蝗灾亦发生过数次。由于人民政府采取了坚决而有效的措施,未造成大灾即被扑灭,60年代以后蝗虫成灾已很少见。
除蝗虫外,还有许多农作物的害虫,主要有粘虫、小麦吸浆虫、红蜘蛛、蚜虫、豆天蛾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造成灾害,致使农作物减产、减收。
第四节 其它灾害
一、风灾 大风在上蔡历史上造成的灾害多为局部,拔树倒屋毁田禾。五月中下旬的干热风,造成小麦不同程度的减产。
上蔡县历年平均大风(7-9级)日为8.2个,最多年份达到20个(1960),最少年份只有1个(1973)。大风灾害在各季分布中,以冬季最多,频率为34.8%;春季次之,频率为32.6%;夏、秋两季较少,频率分别为19%和13.6%。
大风风向主要有3种:一是偏北大风和西北大风,其频率可达大风总数的75.5%,且持续时间较长;二是偏南大风和西南大风,大都出现在春、夏两季;三是雷雨大风(包括龙卷风)主要出现在夏季,风向南北不定,持续时间短,但危害较为严重。
二、冰雹(俗称冷子)上蔡县冰雹为害为4至5年一遇,多出现在初夏之际。降雹时间均在中午以后到上半夜,持续时间较短,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不等,一小时以上的较为罕见。冰雹的直径大多在0.5-4厘米之间,冰雹为害半径不大(雹打一条线)。
县内的冰雹路径一般是从西或西北方向侵入,向东部、东南部移动,也有在局部地区生成的,前者危害为重。
三、小麦干热风 小麦干热风在县为3年两遇,其中重度的5至6年一遇。其出现时段为5月19日至31日,有60%的干热风出现在5月25日以后。6月1日后也有干热风发生,但小麦已进入收获期,对其已无危害。历年中一年出现两次的占18%,出现一次的占32%,无干热风的占50%。
四、地震 上蔡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处地震震波的影响,但受害程度甚微,轻者有“地翻身”之感,重者有部分险房倒塌,无震中出现。
除上述自然灾害外,县内还有高温、低温、寒潮、霜冻、雪冻、雨淞,它们有的出现机率很小,不是本县的主要自然灾害。
附:自公元前185年至公元1985年,上蔡县自然灾害实录
西 汉
汉高后(吕雉)三年(前185),汝水四溢成灾。
晋
武帝泰始四年(268)九月大水,螟为害。
惠帝元康四年(294)十一月,大水为害。
惠帝元康五年(295),大水为害。
惠帝元康八年(298)九月,大水为害。
隋
炀帝大业七年(661),大水为害。
唐
太宗贞观八年(643)八月,大水为害。
明皇开元十年(722)五月,汝水四溢,漂溺数千家。
明皇开元十四年(726)七月,大水为害。
德宗贞元八年(792)七月,大水为害。
禧宗咸通十四年(873),大水为害。
后 梁
太祖开平元年(907)六月,汝南、上蔡境出现大量蝗蝻,时有野禽群飞蔽空,将蝗蝻吃尽。
宋
太祖建隆二年(961),霪雨为害,平地可行舟。
仁宗天圣四年(1026)六月,大雨,平地积水数尺。
哲宗绍圣元年(1094),大水为害田禾。
元
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黄河在祥符县的义唐湾决口西流,蔡河上淤塞。
武宗至大元年(1308),旱灾和蝗灾。是年大饥荒,民间采草根、树皮为食,有父食其子的。
英宗至治二年(1322),旱灾严重,是年饥荒。
明
英宗天顺元年(1457),蝗虫为害。
孝宗弘治二年(1489)六月,大水,淹塌村民房屋。
武宗正德三年(1508),大旱灾,有人吃人者。
武宗正德十四年(1515)十月,发生地震,瓦屋震动有声。
世宗嘉靖元年(1522),正月初一地震。
世宗嘉靖三年(1524),正月初一地震。
世宗嘉靖八年(1529),旱灾、蝗灾。
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大旱,飞蝗蔽天。
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春天,大饥荒,瘟疫流行,有人吃人者。
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大水灾。
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有响声。
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秋,飞蝗蔽天。
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大风刮起沙土掩埋了庄稼,拔掉了树木。
穆宗隆庆二年(1568),春,风霾四塞。
穆宗隆庆四年(1570)夏,大雨,麦田淹没。
神宗万历九年(1581),大雨夹冰雹,打坏庄稼。
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三月,清明节日,黑风自西方来,扬沙、拔树、埋禾,天昏地暗。
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秋,大水淹禾。
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夏霪雨,入秋严重,田禾淹没,民房倒塌,人被淹死的无法计算;次年春大饥荒,树皮吃尽,路上饿死的人到处可见。兄弟、父子、夫妇相食;集市上有卖人肉的;夏季,瘟疫大流行。
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蝗蝻为害,水灾。
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春,霪雨连绵70天,大饥荒。
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春,瘟疫大流行。
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正月,雷鸣,雨中夹雪、夹雹。
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正月初一日,大风摇撼房舍。
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蝗虫为害田禾。
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大水灾,九月落雪。
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夏季大旱,秋季蝗灾。
熹宗天启二年(1622),旱灾,蝗灾。
熹宗天启四年(1624),秋季出现烈风,大雨淹毁田禾。
怀宗崇祯七年(1634)春季,大饥荒。
怀宗崇祯九年(1636)春季,瘟疫大流行,大饥荒,有人吃人者。
怀宗崇祯十三年(1640),地震。
怀宗崇祯十四年(1641),大饥荒,人吃人。
清
顺治八年(1651)正月,地震。
顺治九年(1652)二月地震,秋水灾。
顺治十一年(1654)10月,地震。
顺治十二年(1655)春,大旱。
顺治十五年(1658)夏,大雨淹毁麦田;秋,大雨淹毁秋禾。
顺治十六年(1659)春、夏雨,麦不能收;耕牛大部分得瘟疫病而死;秋季,大雨,田禾淹坏。
顺治十八年(1661),夏季大旱,庄稼不收。
康熙元年(1662)八月,地震。
康熙五年(1666)三月,烈风从西北入,刮起沙石,刮坏房舍。
康熙七年(1668)六月,大雨,洪河决堤,田禾淹没;同月十七日,地震有声,逾时不止;九月,复地震,房屋动摇。
康熙八年(1669)六月,大雨,洪河决堤,淹没田禾。
康熙九年(1670),连降大雨十多日,洪河决堤,平地水深数尺。
康熙十二年(1673),秋,霪雨连绵,秋禾淹坏,是年瘟疫大流行。
康熙十六年(1677),洪河决堤,庄稼淹坏;六月十五,烈风雨雹,刮倒树木,淹坏田禾。
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大水灾,田间禾苗全部淹没。是年,大饥荒,瘟疫流行,有全家尽死的,有人吃人者。
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雨雹打坏麦苗;五月至八月百日无雨,禾苗全部旱死,是年,大饥荒。
康熙二十二年(1683),正月,雷鸣风烈,雪雨连降月余;二月,大雨连降10多日;三月,阴雨连绵,麦不收;秋,大风刮坏禾穗,颗粒未收。
康熙二十五年(1686)夏旱灾,蝗灾;冬无雪,水泽不结冰。
康熙二十九年(1690),牛疫流行,死者十之八九;七月旱灾,八月大水灾。
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旱灾、蝗灾。
康熙三十四年(1695)夏,麦不收,秋,大风刮坏房屋。
雍正七年(1729)大水灾,夏秋不收。
乾隆七年(1742)夏,大水灾。
乾隆四十七年(1782),大水异常,田禾和房舍大部毁尽,黄河在中牟县境决口,洪水流至上蔡东境,居民都搬至高处。
嘉庆十八年(1813),大饥荒,饿死在路上的人很多。
道光十三年(1832),大水灾后,阴雨连绵。
咸丰四年(1854),大饥荒。
咸丰七年(1857)夏,飞蝗蔽天。
同治九年(1870)夏,大水灾,禾苗淹没。
同治十三年(1874)夏,地震,坑水摇动。
光绪三年(1877)旱灾,大饥荒。北方饥民逃至蔡境的络绎不绝,又加瘟疫,人死无数。
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二十五年(1899)连年大水灾,饥荒严重,有全家被饿死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西北风骤起,扬沙拔树,白昼昏黑。
中华民国
民国1年(1912)3月至6月,大旱100天,小麦减产,井水几乎干涸,干土层达2尺深。
民国5年(1916),龙卷风在蔡沟乡的大杨村一带成灾。
民国10年(1921),大水,田禾淹没,房屋冲倒。
民国11年(1922),大旱,麦后无雨,晚秋作物不能播种,直到九月初一,才落小雨,仍不能种麦,旱期长达150天,干土层达3尺深。春节时才下雪,雪后始种麦。
民国14年(1925)夏,在朱里一带发生龙卷风,受害地区井水被吸干。
民国18年(1929),伏旱,5月至6月无雨,大豆被旱死绝收,其它作物也严重减产,吃水亦很困难。
民国20年(1931),夏,大水成灾,秋季作物全部没有种植。
民国21年(1932),夏,大旱;四月底至八月二十日无雨,谷子干枯可燃,秋季作物全部绝收;次年大饥荒,人民以树皮、水藻为食;夏,虎疫流行,死者甚众。
民国23年(1934),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九日大雨,全县半数以上地区受灾,淹没田地606936亩;淹倒房屋3884间,有52人被淹死。
民国29年(1940)八月,在城郊一带降冰雹,大如鸡蛋,历时30分钟,有耕牛被砸死的。
民国30年(1941)夏,朱里乡坡董一带降冰雹,大如鸡蛋,一人被砸死。
民国31年(1942)秋,大旱,秋季作物多枯死,后种荞麦,亦被霜打死,受灾面积遍及全县。死人之多,亘古罕见。
民国32年(1943)大荒年。上年二麦歉收,秋禾旱死。是年六月,黄水泛滥。县派民工25000多人前往周口筑堤。夏秋间,蝗蝻遍地,积厚一寸多,成虫飞空,遮天蔽日,谷、秫、豆类均吞食净尽。是年,五月二十九日,在洙湖一带发生8级大风,民房倒塌,高粱伏地。
民国33年(1944)五月,蔡沟一带刮起8级以上大风,历时2至3小时,大部分房顶被刮坏,树木刮倒。
民国36年(1947),塔桥一带刮起8级西北风,历时两小时,房屋刮坏很多,一抱粗的大树被刮倒。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7月中旬以后,大雨连绵,洼地积水成灾,全县受灾面积36万多亩。
1953年4月12日,麦子普遍遭特大霜灾(群众称之为“霜打麦”),全县有1238 310亩小麦(占总麦播面积的80.2%)致死,有的被犁掉,没犁掉的后来又长出小穗,获得了平均单产35公斤的产量。是年秋季8月3日,全县连续4天普降大雨,洼地全部积水,深达一米以上,淹没庄稼623233亩,淹塌房屋1800余间。
1954年,由于上年两次大的灾害,造成春荒严重。夏秋先涝后旱。7、8月份降雨量竟达633.5毫米,超过1952年总降雨量的58.5%。造成小河渠道漫溢、决口124处,坡洼地积水面积达1166647亩,积水深达5尺左右,成灾面积710147亩,有292个村庄被大水包围,人畜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严重。涝灾过后,接着大旱,8月下旬和9月份滴雨不降,抢种的晚秋作物被旱死而犁掉的有12000亩,由于灾情严重,一度出现破产度荒现象。
1955年,遭受雪冻、干热风、虫、涝等自然灾害的袭击。(1)雪冻:冬、春连降两次大雪,普深2尺余,融化后,洼地积水,寒流至,形成冰冻,全县被冻死麦田 84360亩。(2)虫灾(吸浆虫):小麦受害面积98910亩。(3)风灾:从5月20日起连刮4天七、八级干热风,小麦危害严重,重灾面积28748亩。(4)内涝:8月中旬连降3次大雨,雨量达364毫米。由于降雨集中,洼地积水成灾,上水面积为498370亩,减产粮食6950多万公斤,淹塌房屋2059间,砸死2人,砸伤12人,砸死牲畜5头。
1956年6月至8月,连续遭受洪水与暴风雨的严重袭击,降水总量达932毫米,风力达8至9级,造成严重内涝灾害。6月2日至11日,降雨量为272.7毫米,并伴七、八级大风,全县上水面积177万亩,大部分小麦来不及收割,县委动员全县人民从水中捞麦。捞出的麦发芽霉烂减产3757.5万公斤。8月又遭严重水灾,上水面积达875825亩,成灾面积827422亩,其中绝收的462348亩,减产粮食3358万公斤。受大水包围的村庄126个,淹塌房屋7130间,砸死25人,砸伤83人,砸死砸伤牲畜43头,刮走麦秸40万多公斤,刮折树木169791棵。部分地区因屡种屡淹损失种子18万多公斤。是建国后首遇的特大灾年。
1957年秋季遭受了水旱灾害,646992亩受水灾,273523亩受旱灾,减产粮食6639.3吨。
1958年,小麦吸浆虫为害,全县有虫面积达1100283亩,占麦播总面积的78.5%。
1959年,小麦吸浆虫继续为害,全县受害面积为1094900亩,占全县麦播总面积的75%以上。其它虫害如金针虫、蝼蛄、蛴螬等为害面积约10万余亩。从7月上旬至9月中旬的80多天中未降滴雨,干旱极其严重。由于广大人民奋力抗旱,使63万亩早秋,110万亩晚秋获得较好收成。由于干旱,秋蝗普遍发生,全县受灾面积为67100亩。
1960年,春,百日无雨,全县141万亩大、小麦受旱。9月3日,突降大雨,一昼夜达160毫米以上,全县房屋倒塌2004间,死亡1人,受伤3人,全县积水面积15万多亩。
1961年4月,小麦吸浆虫为害面积45万亩。7月又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水、旱、蝗等灾害:水灾23643亩、旱灾14536亩、蝗灾20020亩,因草荒犁掉秋苗12510亩,秋季绝收达31733亩。
1962年6月,全县普遍发生蝗灾,受害面积134000亩,其特点是:密度高,飞蝗多。6月24、25两天夜里,崇礼、朱里、杨丘、华陂、东岸、杨集、和店、林堂、胡岗、东洪、张集、石桥等共12个公社连续遭受暴风雨加冰雹的袭击,房屋刮毁40150间,全县国家仓库被刮坏35座,244间,高岳铁木业社厂房于6月24日夜一次刮倒15间,财产损失25095元,并砸死1人,砸伤3人;杨集1个公社被砸伤7人,砸死牲口1头,砸伤3头,仅崇礼、朱里两个公社就砸坏庄稼23915亩,除高粱、谷子有50%的收成外,其它农作物全部毁坏,需要补种。7月7日凌晨3时,全县普降大雨,降水量为136.2毫米,全县上水面积241950亩,成灾面积137531亩,倒塌房屋10469间,砸死1人,砸伤6人。7月22日,孟尧、无量寺、邵店、黄埠4个公社遭受风暴灾害,风力8级以上,风、雨、雹交加,持续3小时,受害面积65286亩,刮倒房屋14095间,刮倒树木2429棵。8月16、17日以东岸、党店为中心两次降暴雨,全县17个公社受灾,上水面积252081亩,成灾154569亩,房屋倒塌280间。10月15日至25日,全县普降雨雪。由于来势猛、持续时间长,对三秋扫尾有较大影响:地里未刨的红薯被冻坏,切晒的红薯干霉烂;因洼地积水,全县有15万亩小麦未种上,已播种的89769亩被水淹,其中有15000多亩因麦种沤烂重播。
1963年,全县连续普降中雨和大雨,雨量300-400毫米,黑、杨两河数处决口,小河支流普遍漫溢,湖坡洼地一片汪洋。全县上水面积72万多亩,成灾面积52万亩,其中全部淹死绝收的20.3万亩,全县被水包围的村庄109个,倒塌房屋14196间,部分损坏的房屋46361间,砸死6人,砸伤29人;砸死牲畜1头,砸伤牲畜6头;损失粮食10万多公斤,饲料141.5万公斤;大农具40件,小农具1518件,各种家具2482件。
1964年,4月份阴雨连绵20天,春汛对麦苗危害很大。10月份再次阴雨连绵,致使全县391335亩红薯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并给收藏工作带来困难。
1965年,6月大旱,7月大涝,冬季基本无雨雪。
1966年,部分地区小麦吸浆虫、蛴螬、金针虫为害。
1968年,春季冷热变化异常,夏季先旱后涝,涝期延续时间长,各种疾病相继发生,主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疟疾、破伤风,流行性乙脑等。蔡沟、和店、东岸、城郊、齐海、百尺、黄埠等8个公社仅8月上旬就发生乙脑70余人。县医院10天收治乙脑患者57人,全县8月9号一天门诊量800多人。
1969年4月22日,连续4小时暴风雨袭击,为春汛史上罕见。上水面积达347660亩,平地积水1至4尺,大部分麦田漫顶,倒塌房屋3150间,砸死1人,砸伤6人,淹死1人;4月26日,普发小麦吸浆虫、粘虫,受害面积30多万亩。
1972年6月4日,西洪、百尺、邵店、洙湖、党店、和店、塔桥、齐海、东洪、朱里、东岸、华陂、城郊等13个公社遭受风、雹灾害。严重处小冰雹如楝豆,大的如鸡蛋,地盖一层,用手可捧起。未收的麦子砸掉了籽,大秋作物被砸坏。7月1日,全县普降大雨和暴雨,一般雨量100毫米左右,杨集、崇礼、蔡沟等公社降雨量都在220毫米以上。由于雨量大,位于杨河、许河两岸的东岸、崇礼、蔡沟、杨集、和店5个公社的21个大队坡水连成一片。7月26日,城郊、邵店、黄埠、华陂4公社下了雷阵大雨,大雨前下了20分钟冰雹,大的如杏核,小的如豌豆,同时伴有7至8级大风,使晚秋作物受到严重损失。
1973年7月,干旱,全县中、晚秋遭旱灾面积832000亩,其中绝收46310亩。
1974年,6月2日,百尺、城郊两公社遭风雹袭击,小如楝豆、大如杏,持续半小时左右,并伴有7至8级大风,使大秋作物和未收割的小麦受到严重损失。
1975年8月,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水灾。(详见《附录》)
1978年2月9日至5月1日,共80多天未降雨,旱情严重。特别是进入4月份后,风多、风大、气温高,大部坑塘干涸,沟河断水,岗岭地区人畜吃水困难。小麦因旱减产,早秋作物受害。
1979年春,多点测查粘虫灾害中度发生。东岸测报点4月19日调查,一类麦田两平方米有幼虫16头,卵一块74粒。县测报站4月21日调查,一类麦田两平方米有虫34头。6月8日晚9时,蔡沟公社庙杨、孔庄等9个大队和韩寨公社路口大队遭受严重冰雹灾害,雹如姆指,持继10多分钟。8月28日调查,全县有40万亩大豆普遍发生豆天娥虫害,严重的有31万亩,基本把豆叶吃光的有6万亩。
1980年5月13日夜,东洪、石桥、齐海、西洪、朱里、韩寨6个公社遭8级大风袭击,摧毁房屋6209间,小麦倒伏8万余亩。
6月23日,14小时降雨159.4毫米。暴风雨中心的东岸、崇礼、韩寨、杨集4个公社达220至231毫米。洪河水位在两小时内上涨一米,北汝河超过防汛水位0.36米;黑河水位高出地面0.7米;茅河、杨河、南、北柳堰河四处漫溢,全县25个公社中有20个公社都有程度不同的大面积积水,局部水深达1米以上。全县一度被水围困的村庄351个,162000人,损坏倒塌房屋8869间,砸死、淹死4人,砸伤12人,砸死大牲畜6头,砸伤4头。冲毁涵闸37座,桥梁127座,其它水利设施41处。进场小麦被雨淋水冲大量霉变减产。全县损失麦子2800万公斤。中、晚秋作物全县有724800亩受淹。成灾和淹死的为393400亩。
1982年,7月至8月出现3次降水过程,造成严重灾害。(详见《水利·重大水灾纪实》)
1984年9月6日发生水灾。(详见《水利·重大水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