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华陂乡
华陂乡位于上蔡县境北部边沿。乡政府驻地华陂村距县城22.5公里。辖区北接郾城县,东北接商水县,西接西平县,东连小岳寺乡,南靠西洪乡,西南隔洪河与百尺乡相望。总面积为75.7平方公里。1985年,辖23个行政村、274个村民组、57个自然村。共有居民10021户,500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7人,皆为汉族。
该乡清代属青华里,后改青华里为青华图,是其所辖的华陂里。民国时期一直是县境北部边区的政治军事重镇。民国20年(1931)设全县为9区223乡镇时,为上蔡第八区(辖23乡镇)所辖的华陂镇。民国30年(1941)设全县为17乡镇时为华陂镇。解放战争时期一度曾属洪河县管辖。1949年建立民主政权时,属上蔡第十二区。1956年撤区划为3个中心乡,下辖44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华陂人民公社,1961年重建华陂区。1962年撤区并社,仍为华陂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
该乡地势西高东低,地面平均高程45米左右,大部分为低洼区。洪河流经西南边界,境内流程6公里;黑河流经西部地区,境内流程8公里。两河均为西北东南流向。
该乡土质大部分为灰两合土和壤质厚覆黑老土。主种小麦、大豆,兼种棉花、芝麻及其它的经济作物。建国后,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全乡先后修灌渠10条,全长137公里,打机井819眼,配套417眼。同时,还治理了洪河、黑河、青龙沟、练子沟、白马沟、华洪大沟。与此同时,平整土地3万多亩,基本上达到了涝能排,早能灌,旱涝保收,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现代化程度也比较高。到1985年,全乡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9马力,其中农用汽车4部,链轨拖拉机18台、胶轮拖拉机37台,手扶拖拉机367台,各种动力机械65部,电机组16台,大部分行政村用上了农电。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居全县之首。是年年末,实有耕地78530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626吨,平均单产位居全县第二。该乡还先后办起了林场、机械厂、面粉厂、综合厂等企业,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大大增加了国民收入。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超过1000万元,居全县较高水平。
1985年,乡建有中小学24所,教职工347人,在校学生8027人。有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15人、病床40张,23个乡村诊所。同时文化生活非常活跃,除乡建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队外,有8个行政村办起了业余剧团,4个行政村购买了电影放映机。
有县城通往该乡的沥青公路,华陂通往漯河的沥青公路只有3公里没有接通,交通十分方便。
乡政府驻地华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集镇,名胜古迹甚多。位于华陂之南的陈蔡铺村,是春秋时期陈蔡二国交通大道上著名客栈。村西南古有晒书台一处,传为孔子往来陈蔡时书被雨淋后的晒书处。鸿隙湖是古代天然游览区,上蔡古八景之一的“鸿隙现莲”即指此。今日湖畔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漆雕开之墓。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张沐就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1927年,北伐军在西洪击退奉军后,奉军从华陂逃窜,当地人民群众在红枪会首领张猛虎的率领下,对奉军尾追堵截,并对北伐军“箪食壶浆”、以示欢迎。抗日战争时期,华陂一直是新四军豫东支队的活动区域,并在该乡史彭村建立了郾上西抗日边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