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存款 储蓄 债券
建国前,私人钱庄和上蔡县银行均开办有存款业务。建国后,物价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储蓄存款逐年增长。1949年末,各项储蓄存款余额为1.2万元。1985年各项储蓄存款余额达3743万元。
第一节 存款
一、银行吸收存款
银行吸收存款包括工业存款、农业存款、商业存款、基本建设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具体见下表。
二、信用社吸收存款
信用社吸收存款大部为乡村集体存款、社队企业存款。1952-1957年,信用社吸收存款逐年上升。1958年,信用社存款业务出现弄虚作假、强迫命令等不正常现象,如强迫征用社员实物折款存入信用社等,存款余额由此猛增。1959-1961年,遭遇到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社队元气大伤。虽然从1962年起生产回升,但因生产资料需要投资,因而1962和1963两年存款有所下降。1964-1965年两年,存款逐年递增,但由于限制了农民家庭副业的发展,个体农民存款相对下降。1965-1978年,信用社存款余额因农业连年丰收逐年上升。1980年后,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民收入增加,信用社吸收存款大幅度增长。1985年,存款余额达2716.3万元,全县25个信用社存款余额百万元以上的有9个。
第二节 储 蓄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扭转国民 政府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严重局面,人民银行开办了保本保值储蓄。1949年,存款余额为1.2万元。
1950至1952年,银行举办了保本保值定期储蓄、保本保值整存整取定额储蓄、整存整取活期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等业务。1951年,集镇储蓄占存款额的35.8%。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储蓄额年平均递增38%。1953年,为鼓励农民出售粮油,举办了优待售粮储蓄(利率比一般储蓄高一倍左右)。1954年,举办活期有奖储蓄,1955年,举办零存整取定期有奖储蓄(分整户、半户两种,整户每月存4元,半户每月存2元,每月开奖一次,到期支付本息)。1957年,存款余额为34.5万元。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受“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存款余额逐年下降。年平均下降4.75%。
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储蓄额逐年上升,年平均递增9%。“文化大革命”时期,储蓄存款增长较慢,甚至时有下降。
1976年后,银行增设储蓄网点,储蓄种类多种多样,存款余额增长较快。1976年开办有零存整取小额定期储蓄。到1983年,发展到214户,存款额达15万元。1981-1982年,举办零存整取集体户有奖储蓄和定期有奖储蓄两种,共发展1万户,吸取存款20万元。1985年,全县储蓄余额达1713万元。
第三节 债 券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0年,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公债每份为3元,上蔡县认购17123份,计人民币51639元。每份公债折合大米6市斤,面粉一市斤半,煤炭16市斤,白细布4市尺,以上海、天津、武汉、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四种实物的平均价格计算。公债年息5厘,分5年偿还。此公债已于1956年全部偿还。
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为筹集资金,加速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54-1958年发行经济建设公债。上蔡县于1955年,开始认购。此公债年息4厘,发行的次年开始还本付息,分10年还清。公债本息已于1968年全部偿清。
三、国库券
为调整与稳定国民经济,适当集中各方面财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集体购买的国库券年息4%,个人购买的年息8%。1985年国库券利息调整,集体购买的年息5%,个人购买的年息9%。发行后的第5年起偿还本息,每年偿还本金20%。
附:民国时期公债发行简况
民国5年(1916),发行国内公债、特种公债两种。民国7年(1918),发行地方公债。民国17年(1928),发行金融长期公债。民国18年(1929),发行赈灾公债,财政部发行裁兵公债。民国19年(1930),发行邮政公债。以上公债在上蔡均有发行,认购数目查考不清。民国20年(1931),发行善后公债,在上蔡派募债额5万元,上蔡县实际购买424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