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丧 葬
第一节 丧葬程序
建国前,丧葬仪式,贫富不同,贫者礼仪从简,棺木以薄木板制造,俗称匣子。极贫穷的人家,以秫秸箔或苇席裹尸埋葬。富户豪绅有棺有椁,多为桑木、柏木、楸木,里外油漆,前端刻金色福或奠字,丧葬仪礼繁杂。一般丧葬程序是:
(一)停尸堂前 老年人落气前,先从床上移至堂屋地上(麦秸铺地),让其头向南躺下,而后穿寿衣(一般5至7件)。落气后,儿子握供灵鸡,烧断气纸,放噙口钱(用一枚铜钱放入死者口中),盖蒙脸纸,捆绊脚索,将供灵鸡置头前,并放上其它供品和长明灯。子孙晚辈,戴孝烧纸哭祭。
(二)报庙 老人落气后,其长子要到土地庙烧纸祈祷,祝愿死者升天,神灵保佑在阴间不受罪,俗称报庙。
(三)报丧 报丧即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奔丧,俗称送信。不同亲朋报丧的时间不同:是至亲者,待人一落气立即前往报丧;一般亲朋好友,在安葬的前一天送信,让奔丧者知道安葬日期。
(四)入殓 衣服穿停当后,将尸体抬入棺内,俗称人殓。入殓前,要在棺底上筛洒青灰一层,放香7根,使其成“人”形,两根香接头处置铜钱1枚,再铺一些柏枝;入殓时,烧纸放炮。
(五)扣棺 出殡前,揭去蒙脸纸、取出噙口钱、解掉绊脚索,死者亲属再看一次,以棉花蘸水给死者净面,净面所用之水下辈每人要喝一口。而后用做好的木扣将棺材盖扣死。
(六)出殡 将棺木抬至坟地谓出殡。出殡时,贫家抬光棺,富家用花架子,还有古乐吹奏,以示气派。晚辈及亲戚送殡至墓地,途中人扛柳木幡为前导,长子抱“老盆”,其余孝眷手执哀杖行于棺前,皆嚎啕大哭,一路放鞭炮、撒纸钱,每至十字路或桥都要烧纸。
(七)下葬接近坟地,孝子跑步向前,称抢茔。棺木下墓穴,为下葬。下葬时,要燃放鞭炮,幡杖插棺后,哀杖放墓内。下葬后,封土隆起成坟,焚烧扎制的纸花(房屋、聚宝盆、车、马、摇钱树等祭品,又称“社火”)。当日傍晚,子女及儿媳提一壶生面水,(有些地方是米汤)绕墓浇一周,谓点汤或烧迷魂汤。第三天于坟上培土,称三天圆坟。第七天到坟前祭奠,叫“一七”。之后“二七”、“三七”直到“五七”和“百天”均到坟前祭奠。其中“五七”和“百天”祭祀较隆重,“五七”时,女儿以鸡为供品到墓地祭祀。嗣后,每年清明、农历十月一日、死者周年,都要到坟前烧纸哭祭。
建国后,50至70年代,办丧事从简,不搭灵棚,不请鼓乐,不扎纸花,棺木在家停放 1-3天即安葬。亲友吊孝送纸张、鞭炮、挽幛或花圈。其他礼仪程序,一如旧俗。丧事毕,晚辈一般多佩带黑纱,只有少数系孝带、戴孝帽、穿白鞋,以示悼念。80年代,办理丧事,渐趋铺张,迷信的陈规陋习又故态复萌。回民死后,停尸正屋(堂屋),下铺细土,意为土生万物。死后3日内须出殡,大多当日下葬。葬前,阿訇将尸体洗净穿衣,用公棺抬到墓地下葬。丧葬仪式由阿訇主持,男子送葬不痛哭,妇女不送葬。葬后5天、7天、百天和周年,前往墓地祭祀,请阿訇诵经祈福。其中7天和周年祭祀较隆重。7天亲友送油、面和牛羊肉,主人设宴款待客人,炸油香馈赠亲友。
第二节 葬 礼
城乡人们办丧事,一般行跪拜九叩礼(即参三叩、献三叩、辞三叩),官宦富户行跪拜二十四叩大礼。安葬之日,舅家来人吊孝,鸣炮奏乐,孝子列队哭迎,亲友抬盒子或送帐子、花圈、钱物者,亦由鼓乐班奏乐相迎。吊客至家,孝子陪同到灵前跪拜焚纸恸哭。出嫁女子有单独行礼的,谓之番供或加祭。出殡时,过桥或十字路口,孝子跪在地上向赶车者或抬花架者行磕头礼。安葬第二天,孝子备食品、餐具,去舅家祖坟烧纸磕头,俗称谢孝。
第三节 守 孝
父母逝世时,子女、儿媳穿满孝。男戴孝帽、勒孝带,身穿毛边白布大褂,腰束麻纰,脚穿白布蒙缝鞋,女、儿媳头勒整幅三尺白布(俗称大手巾),身穿白布毛边裤褂,腰束麻纰,裤腿用白布带绑扎,脚穿白布蒙缝鞋,谓披麻戴孝。安葬后,男留须、发百天,以示尽孝。三年内春节对联为蓝纸白字或紫色纸白字,以示守孝。子女服孝三年,男头勒孝带或戴绣有白“孝”字的黑袖纱;女头勒白布巾,腿扎白布带,男女均穿白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