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 壤
上蔡的土壤共有3个土类,4个亚类,9个土属,26个土种。
第一节 黄棕壤
黄棕壤是北亚热带过渡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黄壤间棕壤、褐土过渡的土壤类型,县内面积约289177.5亩,占总土壤面积的15.8%。该土壤有黄老土和壤黄土两个土种,主要分布在邵店、城郊、城关、大路李、百尺、无量寺、和店等乡的岗岭或局部高地上。
一、黄老土 面积约186756.5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10.21%。特点是:表层质地多为中壤土,粒状结构,呈灰黄色,心土层为棕黄色的重壤土,块状结构,有较多的锈纹锈斑,结构面上有明显的胶膜,整个剖面无石灰反应。该土种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较丰富,耕性较好,保水肥,耐旱涝,适种作物广,养苗拔籽,是高产土壤。但因地势较高,水源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多雨时还有轻微上浸现象。
二、壤黄土 面积约102426.9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5.6%。特点是:通体轻壤土到中壤土,表层呈灰黄色,下层有锈斑、锈纹并有较多的铁子等新生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土层深厚,耕性良好,适耕期长,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适种作物广,是肥力较高的一种土壤。
第二节 潮 土
潮土是近代河流沉积物,经过人为的耕作熟化发育而成的年轻土壤,因易受地下水影响有夜潮现象而得名。特点是:土层深厚,具有明显的地质层次;土体下部有铁锈纹;土体中砂、壤、粘间层出现。它包括7个土种。
(一)灰青砂土 分布在北汝河北岸的大张桥,面积约2450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0.13%。土壤表层呈灰黄色,通体砂壤土,单粒结构,无石灰反应,质地粗,有通透性、升温快、发小苗等特点。但由于粘粒小,故漏水漏肥,养分含量低,发苗不拔籽,适种花生、瓜类等作物。
(二)灰小两合土 主要分布在黄埠、百尺、塔桥、华陂等乡,面积约101035.5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5.52%。该土种表层呈灰黄色,粒状结构,通体轻壤土,无石灰反应,下层为小块状结构,有少量铁锈斑纹。特点是:土壤疏松,耕层深厚,结构良好,适种期长,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适种作物广。
(三)灰两合土 主要分布在枯河故道和洪、汝河两岸,面积约278663.3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15.23%。该土种表层呈深黄色,通体中壤土,无石灰反应,下部有少量铁锈斑纹。在农业生产上表现出良好性状:砂、粘比例适中,耕层深厚;通透性好,保水肥与供水肥性能好,肥力较缓而长,既发苗又拔籽;适种作物广,种啥成啥,属高产土壤类型。
(四)底砂灰两合土 在华陂、百尺、小岳寺、朱里等乡呈点片分布,面积约9299.6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0.51%。表层呈灰黄色,中壤土,粒状结构,50厘米以下出现大于20毫米的砂土层。在农业生产上表现的性状与灰两合土相似,不足之处是保水、肥性能差。
(五)体砂灰两合土 性状与底砂灰两合土类似,其漏水、肥现象更严重,因而易遭旱灾。该土壤面积小,仅有160.7亩,分布在塔桥乡临洪河的葛楼村。
(六)灰淤土 该土是发育在距河道较远的慢流或静水沉积物上的一种土壤。它地处低洼地区,质地粘重。表面呈灰黄色,重壤以上,碎屑结构。下层呈深黄色、块状结构,有铁锈斑纹。耕作上表现质地细腻,可塑性、胀缩性、粘着性都很大。群众说它:“下雨一团糟,干时象把刀”。它宜耕期短,但养分含量较高,保肥拔籽,生产潜力较大。总面积约85061亩,分布在百尺、黄埠等乡。
(七)两合土 该土种分布在百尺乡的朱洼村一带,面积仅有476.5亩。土种表层呈灰黄色,中壤,粒状,结构松散,弱石灰反应,含有一定盐分。
第三节 砂礓黑土
砂礓黑土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期的沼泽化过程和后来的旱耕熟化过程。主要特点是:(1)具有腐质泥状的黑土层,其厚度一般25-65厘米之间。(2)由于静水沉积,所以土粒细,土质粘重。(3)有砂礓零星分布或成层分布。(4)全剖面多数无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或碱性。(5)地下水位高,水资源丰富,土温较低,但潜在威力较高。县内砂礓黑土共有17个土种。
(一)青黑土 主要分布在崇礼、韩寨、塔桥、杨集、和店、蔡沟、无量寺等乡,面积约140527.1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7.68%。该土种黑土层裸露地表,1米深土体内无砂礓。表层因耕作熟化,颜色有深有浅,一般呈灰黑色或棕灰色、碎屑状,水泡不散,多为重壤土;心土层质地多为粘土,呈块状,灰黑色,无砂礓;底土层黄棕灰色,质地多为重壤,块状或棱形结构,全剖面无石灰反应。它在农业生产上表现出一系列不良性状:
(1)质地粘重,适耕期短,耕性差,群众说它:“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2)口墒难保,怕旱怕涝,漏水漏肥,土粒细,湿时膨胀,干时收缩,旱天裂大缝,挣断作物根,易跑墒。(3)对作物有选择性,不易坐苗;有效养分低,氮、磷、钾比例失调,缺磷更严重,但有机质含量比较高。适种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等。
(二)少量砂礓黑土 主要分布在华陂、小岳寺、朱里、东洪、东岸等乡,面积约33782.5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1.85%。该土种除通体砂礓含量大于10%,对耕作稍有影响外,其它特性和青黑土相同。
(三)浅位少量砂礓黑土 主要分布在韩寨和东岸两乡,面积约25075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1.37%。本土种除耕层以下出现大于10%的砂礓外,其它方面亦和青黑土相同。
(四) 深位少量砂礓黑土分布在杨屯乡西部杜一沟两岸,面积约11534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 0.63%。除50厘米以下有大于10%的砂礓外,其它和青黑土相同。
(五) 灰黑土主要分布在五龙、齐海两乡,面积约39 539.9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 2.16%,该土种除通体有较弱的石灰反应外,其它和青黑土相同。
(六)灰质深位少量砂礓黑土主要分布在齐海、五龙、杨屯等乡,面积约68 430.2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3.74%。该土种除有程度不同的石灰反应及50厘米以下有大于10%的砂礓外,其它和青黑土相同。
(七)壤质厚覆黑老土主要分布在西洪、华陂、石桥、邵店、塔桥、崇礼等乡,面积约 103 416.2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5.65%。该土表层壤质,覆盖层大于30厘米,心土层为粘重紧实的黑土层,影响水分的上下运行,但有机质含量较其它层次高,有铁子、铁锈、胶膜新生体。底土层为棕黄间灰色的粘土层。其特性是:蓄水保墒,耕性良好,适耕期较长,保水保肥,肥效长而稳,养苗拔籽;潜在肥力高,适种作物广;但磷的含量小,氮、磷比例失调。
(八) 粘质薄覆黑老土主要分布在石桥、党店、洙湖、塔桥、韩寨等乡,面积约102 809.5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5.62%。表层为暗黄色的粘质覆盖物,厚度小于30厘米,质地重壤土,碎屑状结构;心土层为灰黑色的棱块状粘土,有铁子、胶膜及锈斑;底土层是黄棕色粘土棱状结构。特性:质地粘重,适耕期短,结构性差,口墒难保,怕旱怕涝,养分转化慢,速效养分含量低,贫磷;对作物有选择性,适种小麦、大豆、红薯、高粱等。
(九)粘质厚覆黑老土主要分布在小岳寺、东洪、朱里、东岸、蔡沟、塔桥、和店、杨集、杨屯等乡,面积约279 431.7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15.27%。表层为灰黄色粘质覆盖物,其厚度在30-60厘米之间,特性基本与上述薄覆黑老土同。
(十)壤质薄覆老土主要分布在洙湖、党店两乡,韩寨、蔡沟、无量寺3乡也有
点、片分布,面积约59300.6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3.24%。该土种处于黄棕壤和砂礓黑土的过渡地带,既没有明显的黑土层,也没有黄棕壤的典型特征。表层为灰黄色的壤质覆盖物,其厚度小于30厘米,质地为中壤土或轻壤土:心土层黑土不明显,多为灰棕色;底层为灰棕、黄相间的壤土。这种土壤质地适中,耕性良好,适耕期较长,适种作物广,养苗拔籽。但贫磷,氮磷比例失调。
(十一)壤质厚覆老土主要分布在东洪、洙湖、党店、蔡沟、东岸、石桥、五龙等乡,面积约164 297.5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8.98%。该土种的特性近似于壤质厚覆黑老土。
(十二) 粘质薄覆老土主要分布在无量寺、大路李、百尺、朱里等乡,面积约30 962 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1.69%。该土表层为灰黄色或暗黄色的粘质覆盖物,其厚度小于 30厘米,质地重壤,碎屑状结构。其特性基本与粘质薄覆黑老土相似。
(十三) 粘质厚覆老土主要分布在百尺、塔桥、和店、西洪等乡,面积约55 651.8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3.06%。该土除覆盖层大于30厘米外,其它特性和粘质薄覆老土同。
(十四)灰质壤质厚覆黑老土主要分布在城郊乡,面积约6119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0.33%。该土除通体有强弱不同的石灰反应与壤质厚覆黑老土不同外,其它特性与之相同。
(十五)灰质粘质厚覆黑老土 分布在齐海、五龙两乡,面积是约5548.7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0.3%。该土除通体有强弱不同的石灰反应与粘质厚覆黑老土不同外,其它特性与之相同。
(十六)灰质深位少量砂礓粘质薄覆黑老土 主要分布在石桥乡,面积仅815.6亩,该土种除50厘米以下有大于10%的砂礓及通体有强弱不同的石灰反应外,其它特性与粘质薄覆黑老土相同。
(十七)灰质粘质厚覆老土 分布在齐海乡,面积7176.3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0.41%。该土除通体有强弱不同的石灰反应外,其余特性和粘质厚覆老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