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简介
吴 公
吴公,上蔡人。西汉文帝元年(前176)为河南(今洛阳)太守,治平天下第一,征为廷尉。荐一代奇才贾谊于文帝,帝召谊为博士。吴公被班固称为“汉家循吏之始”。
刘知谦
刘知谦,唐代上蔡人。避乱客封州(今广东),为清海牙将,黄巢自岭表北还,湖湘间群盗蚁聚,知谦因客据封州,有诏即授该州刺史,抚纳流亡,境内肃然。年迈病卒。
谢克家
谢克家(?--1134),字伯任,宋代上蔡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中第,高宗建炎四年(1130)任参知政事,颇有政绩。他的诗文充满了忧国忧民情绪,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如《忆君王》一首:“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高宗绍兴四年(1134)卒。
谢 伋
谢伋,宋代上蔡人,良佐从孙,字景思,官太常少卿,撰《药寮丛稿》20卷,《四六谈麈》1卷。
范谷英
范谷英,元代上蔡人。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任河中(今山西永济县)知府,以政治干练著称。后迁户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时称名卿。
袁 忱
袁忱,字诚甫,明代上蔡人。幼习儒学,因家境贫寒而废学,改治岐(伯)黄(帝)术(指中医学)。他医术甚高,论症如目睹,尤精于痘疹,汝、蔡数百里被他治愈的小儿无计其数。他不受谢仪,周急济物,医德高尚,受到时人赞佩。
李 华
李华,(?-1946)字建中,塔桥乡北大李人。河北保定农校毕业,曾任上蔡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七·七”事变后,他倾向抗日,希望八路军派人来县指导工作。不久,新四军即派许敬之与李会见,并介绍一批青年赴竹沟学习。1938年6月,共产党员郭峰在白圭庙以私塾改良学校的名义,举办抗日青年训练班,李为训练班学员配备枪支,还资助赴竹沟新四军留守处受训的学员。1938年10月,彭雪枫率新四军东征,路过上蔡,与李接谈,李表示愿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抗日。白圭庙的抗日活动,引起了国民党上蔡县县长李云的仇视,便于1939年春将其骨干张吟塘、潘石安等人逮捕,后由李华营救出狱。1946年秋,县长李云派县自卫队将其枪杀于北大李村。
李 云
李云,字龙轩,黄埠乡小张庄人,曾任国民党上蔡县党部书记长、上蔡县县长、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国大代表、国民党127军少将总参议。他在职期间,搜刮民财,巴结贿赂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陈泮岭,对抗人民解放战争,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培植私人势力,排斥异已,作恶多端。1949年逃往台湾。
翟书麟
翟书麟(1909-)字怀林,塔桥乡黑翟村人。1918年随父流徙北京,在朝阳大学附属平民学校半工半读。1935年于北京同仁医院附属护士学校高级班肄业。离校后,在河南鲁山县设诊所。1938年,在国民党76军196师任军医,后调任新八军军部医院代理院长。抗战胜利后,回县任上蔡卫生院院长。1947年和1948年,先后接收治疗人民解放军伤员40余名,并资助他们返回部队。上蔡解放后,他积极移交医院财产,尽力协助筹建县卫生机构,曾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并被选为县政协一、二、三届常委,县六届人大代表。
雷德威
雷德威(1918-)城关镇人。1937年9月参加西北青年训练班,1938年,随抗大一分校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这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内战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鲁南、淮海和渡江战役,曾多次负伤。1954年,任空军22师党委委员,后任空三师政治部主任。1957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一枚,三级解放勋章一枚。1958年转业,先后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安徽电视大学副校长。1985年离休。
李英基
李英基(1918),原籍沁阳县王村,现居上蔡县。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曾在郑州二中、郑州联合高中任教。1949年来上蔡,在县一中、二中和湖岗中学任教。1978年任上蔡高中副校长。1955年,他的《我校是怎样进行普通话教学的》一文在河南省教育厅的《学校工作通讯》上发表。1978年向县委写信,建议在初、高中恢复英语教学并被采纳,于当年全部开设了英语课。他从严治校,对学生循循善诱,对教师严格要求,上蔡高中被省地连续评为先进单位。他是县六届人大常委,县政协一、二届副主席。1989 年离休。
张振中
张振中(1919-合)芦岗乡尚庄村委小刘庄人。1943年毕业于汝南园艺场,1949年初到河南大学农学院深造,1950年调到省林业局,先后任考城、睢杞林场场长,1954年自荐到洛阳城建局任技术员,1959年到王城公园任技术员,1978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在睢杞林场期间,他研究盐碱地种植特性,得出刺槐、杨树、苦楝等在豫东可大面积种植的结论,荣获1957年河南林业局金质奖章。在洛阳,他参加过城镇规划和勘测过伊、洛、瀍、涧四河防护林工程,参与创建汝茄凹苗圃、王城公园和牡丹公园。他的苦楝、梧桐、侧柏等种子的出苗率试验,嫩芽扦插以及定时喷灌技术等,都曾在全省推广。
1958年,他的牡丹催花技术获河南科技二等奖。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他用低温处理,向人民大会堂送牡丹8棵。1961年又向毛泽东、陈毅住处和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地各送牡丹 8棵。在他的参与下,洛阳牡丹的品种由1957年的25个培育到目前的380多个,其中夜光白、蓝田玉、青龙卧墨池、豆绿等最为名贵。著有《洛阳牡丹》、《河南八大名花》等书,1988 年离休。
段盘石
段盘石(1920.4-),上蔡县人,大学毕业。从教40余年。建国前后,曾任省立汝南中学、上蔡武津高中、省立信阳中学、厦门侨民师范、厦门市中、福建晋江石光中学、厦门一、四、六中外语教师和教导主任,后任上蔡师范、上蔡高中、驻马店师范英语教师和教研组长,又任驻马店地区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现任驻马店师专副教授。
徐万长
徐万长(1920-),东洪乡南徐村人。1934年从师于河南坠子艺人徐套,后又投师寇明恩深造。1950年,曾任漯河新民鼓词社社长,1951年秋,任联谊曲剧团团长,1959年,任上蔡县曲艺队队长,1978年,任上蔡曲艺协会主任,1984年,任上蔡县民间艺术协会顾问组长。他的演唱特点是自拉自唱,唱白并重,嗓音浑厚,节奏明快,情真意切,趣味风生,在广大听众中有很高的声誉。曾演出于西安、武汉、信阳等地,其代表曲目有《包公案》、《刘庸下南京》、《烈火金钢》等。他的河南坠子演唱艺术,在本县已形成一种流派,他培养的徒弟在群众中有影响的多达二十余人。
肖纪书
肖纪书(1920-),百尺乡肖窦村人。早年丧父,事母至孝。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遵慈命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炮科,毕业后加入抗战行列,以功升任炮兵连长。1949年去台湾,因身体多病,旋即退役。在台北市,做小工、拉三轮车、开玻璃店,后从事建筑业。经过惨淡经营,信誉日增,生意兴隆。他信奉天主教,喜爱书法绘画艺术,在台北创办慈晖纪念画廊、慈晖纪念图书馆和招待所,均免费为公众服务,还曾资助过孤儿院、养老院。他爱国爱家乡,曾赋诗道:“六十年华等闲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富贵满天下,惟有家乡情切切。”其眷恋故土之情跃然纸上。1989年5月,他偕夫人返乡,看到阔别40年的亲友及社会进步,感到十分欣慰。返台后,捐款17万元人民币,为肖窦村打机井30眼,购置喷灌设备20套,使本村的生产条件得以改善。1991年4月,旅台河南同乡会在省会郑州举办书画展,他以副团长身份率团参加,并于4月17日再次返乡,又捐款41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县文化馆楼的续建工程和购置图书,21万元为肖窦小学建教学楼一幢。1993年3月,再捐款40万元,为百尺乡第一初中建教学楼一幢,为第二初中建学生宿舍楼一幢。肖纪书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兴学的事迹,在全县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广为传颂。他夫人张岭梅女士温婉贤淑,勤俭持家,五个子女均大学毕业,其中博士2人,硕士1人。
万寿鹏
万寿鹏,字鹤轩(1923-),邵店乡石佛堂村人。1943年毕业于省立百泉师范,先后在上蔡私立著台中学、淮阳简师、上蔡私立三民中学、上蔡一中任教师、副校长,一生献身教育事业。50年代初,率先推行“五级记分法”,教师写课时计划,学校编制学期、周教学计划,创上蔡教学改革之先声。80年代,在一中推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启发式教学”,地区教育局曾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广。他曾任县一、二、三、五届人大代表,县总工会委员,县政协一、二、三届常委;3次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工作者。离休后,仍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工作。
王春堂
王春堂(1923.9-),五龙乡班阎村人。1948年5月开封战役中,被解放入伍,在26军78师234团3营7连当战士,接着参加济南、淮海战役。在挺进长江、追击国民党军时,脖子挂彩,被迫在扬州住院。过江后赶上部队,在上海驻防,因积极参加练兵,1949年10月光荣入党。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他随部队过鸭绿江,抗美援朝。1951年第四次阻击战中,任战斗小组长的王春堂指挥大家作好迎敌的充分准备。在空中有美机轰炸、地面有美军拼命冲锋的情况下,激战四昼夜,每天打退4-5次进攻,圆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战斗中,他身上三处负伤,右眼失明,右肋骨被打断一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为他记了一等功。
1953年,组织上安排王春堂回原籍疗养。他考虑国家还很困难,便把荣誉证件藏起来,在农村参加劳动,并担任生产队长20余年,先后三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前不久,县人武部查出他的光荣历史,民政局评他为二等乙级残废,实行公费医疗,省民政厅根据有关文件提高了生活定补,让他安度晚年。
周耀坤
周耀坤(1924-),黄埠乡周庄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5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同年留校,先后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1至1985年任化学系副主任、主任等行政职务。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使该系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立了对国外开放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点。他于1960年出席甘肃省技术革新代表大会,1965年出席兰州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主编的《石油炼制化学》获高校优秀教材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1978至1985年,曾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次,奥、德、美、英等国专家、学者亦多次来函索取资料和论文,1985至1991年曾先后赴德、日、美、意等国进行教育、科研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杨 杰
杨杰(1924-),原名杨占堂,西平县师灵乡杨寨村人。1950年参加工作,1968年,到上蔡煤建公司驻西平煤场任跑站员,此后,长期在上蔡工作。他从到任至1987年退休,19年共接转煤炭150余万吨,从未出过差错。他还利用工余时间清扫煤末5000多吨,价值15万余元。他自拣煤石,为煤场修了一条高1.5米,宽5米,长100多米的汽车便道,节约国家资金一万多元。任期内的19个春节,他在煤场度过了17个,公司发给他的十多套工作服,他仅用两套,其余上交。1985年,地区总工会组织劳动模范去苏杭游览,他一怕花钱,二怕耽误工作,便半途而回。1987年,出席了河南省优秀党员经验交流会,同年8月,中共上蔡县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杨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王 爱
王爱(1925-),女,东岸乡孙王村人。建国后,她作为翻身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走集体富裕的道路,于1951年建立了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1953年转为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3月,她被评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到北京观礼,同刘胡兰、黄继光的母亲一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她是1956、1957、1958三届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申 立
申立(1926-)上蔡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外语系,长期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河南农业大学基础部主任,副教授,河南省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著有《研究生英语选》(上下册,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农科综合英语》(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等著作,还翻译出版了《今日美国》、《美国战争经济与危机》、《波立特选集》、《各国纪行》(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等书。
开映月
开映月(1926-)女,上蔡人。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现任郑州女子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曾从已故书法家武慕尧先生习汉隶,作品工整秀丽为其特色,曾多次参加省、市书展,颇得好评。1965年,所书仿宋小楷,被河南省选送到日本展出,1986年,所书隶书被送到美国洛杉机展出。
孙万福
孙万福(1926-1981),项城县李寨大王庄人,6岁时寄养于上蔡县和店集孙宝家为义子。8岁时随义父孙宝学艺,18岁艺成并收徒,自建唢呐班,吹奏于上蔡城乡。他的吹奏具有声音嘹亮、吐字清晰、节奏明快的特点,善于运用循环换气以及吐音、泛音、气断音、喉音、颤音等吹奏技巧,演奏《迎亲曲》、《百鸟朝凤》等传统曲牌,并能逼真地模拟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等地方戏曲唱腔,深受广大听众欢迎。
单元勋
单元勋(1930-),蔡都镇人。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主任,省水利学会水产专业委员会理事,省动物学会理事,省烹饪学会理事,曾兼郑州、鹤壁、林县等地淡水渔业顾问和技术指导等职。1959年以来,出版的著作有《河南鱼类志》(合编负责人)、《河南省黄河鲤鱼初步调查报告》(合著,获1978年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等。主要科研成果有《河南省水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负责人),获1988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养黄河鲤鱼亩产超吨试验》于1991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并获省教委、科委、计委颁发的高等学校科技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奖。
张运和
张运和(1932-),西洪乡武庄村人,农民技术员。曾在大队农业科学实验站工作,1980年,创办了家庭农科所。1980年-1987年间,先后在自已的12亩责任田中,探索小麦、玉米、大豆由低产到高产的规律,完成了62个科研项目,其中有13项分别获省、地、县科技成果奖,“小麦不同品种类型区模式化研究”获省科技成果特等奖;他培育的“上蔡774”小麦品种通过省级鉴定,推广到两省50多个县,面积达50多万亩。此外,他还培训农村技术人员500多人。经过他的努力,武庄村成为良种繁育专业村,向国家提供大量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由于成绩卓著,他被评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
王政祥
王政祥(1933-),上蔡县人。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与管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曾参加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的编写工作,并发表过若干论文。
孙桂枝
孙桂枝(1933-)女,无量寺乡七块店村人。1952年响应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她积极动员120名强壮女劳力投入治理吴宋湖蓄洪工程。在她的带领下,日挖土由2方提高到3.7方。在挖土中,遇到淤泥和流沙,他们就采用白天挖泥,夜间排水,以及用四块木板夹淤泥的办法,功效提高1/3。由于成绩显著,1953年,她出席了河南省治淮劳动模范大会,并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接见。当选为河南省二届人大代表。
尼树仁
尼树仁(1934-),芦岗乡尼庄人。1952年考入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到洛阳文化馆工作,搜集整理了民间器乐《洛阳管子》。1957年调到河南省歌舞团,创作了大合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等歌曲。1961年调到开封地区群众艺术馆,撰写了《二夹弦唱腔音乐初探》一书。1964年创作的《接过延安的火把》获第二届歌曲创作一等奖。1983年在《音乐研究》上发表了《大相国寺音乐文献初探》。他的《大相国寺音乐与古代音乐》、《大相国寺音乐的构成》均获得省佛学研究一等奖。1979年任中国音协河南分会理事,1985年参加了中国南音学会,任理事。1987年被邀请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理会编辑的《新世界音乐史·中国卷》的撰写工作。1988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1989年被聘为河南大学兼职副教授及河南大学音乐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吴恩政
吴恩政(1934-),百尺乡窦庄人。1961年6月从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工作。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科技办公室主任,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二公司副经理等职,高级工程师职称。在大庆深井研究所工作期间,有3项科研成果荣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年被授予大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被国务院批准为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泮明
王泮明(1936-)东岸乡东岸村人,中共党员。1962年,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主动要求从新乡柴油机厂回乡务农。1972年创办东岸大队农业科学实验站,在小麦“高稳低优”研究中获省科研二等奖,在棉花、大豆等多项研究中也获得一定成果。1969年《红旗》杂志三、四期合刊以《一个由贫下中农创办的农业科学实验站》为题的调查报告报道了东岸大队农科站的先进事迹。之后,全国有17个省市数万名干部、农民及科技工作者前往东岸大队参观。他于1969年10月参加建国2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1975年2月,创办了农业技术学校,面向全县招生,为全县输送了近千名农民技术员。1978年3月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受到了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85年12月参加了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发了言,受到了胡耀邦、李先念、余秋里、方毅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黄玲
黄玲(1936-)女,芦岗乡王会庄人,195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写诗歌为主。她的作品先后在《上蔡县报》、《河南日报》、《诗刊》、《奔流》、《民间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1958年出席了河南省妇联“双先”会和省文教系统“双先”会,1959年被吸收为河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1960年5月出席河南省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同年7月,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8月,出席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邵振德
邵振德(1949-)上蔡县人,1965年,到郑州市广州酒家学习粤菜,拜名师王林、杨超学艺。七十年代初,又到广州进修,根据粤菜嫩、脆、爽的特点,首创雕刻模具制作冷拼,1979年,获一级厨师职称。1983年,到中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任厨师长。1984年,被河南省商业厅晋升为特二级厨师。归国后,任郑州市广州酒家主理。
吕永明
吕永明(1933.11-),男,上蔡县人,中共党员。1951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漯河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经理。1980年以来,按照企业规范化的要求,该公司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固定资产增加100多万元,人均利润达4000元,名列全省同行业榜首。1985年商业部授予他“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5月1日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一枚。他所领导的公司多次被评为省市供销系统先进企业,全国商业战线先进单位。
王 成
王成(1937-),大路李乡涧沟王村人。1955年到县窑厂当工人,1959年入党,先后当过车间主任、生产股长、副厂长、厂长、支部书记、建材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
1960年3月,王成参加信阳地区行业比武,创手工打砖坯日产4000块的最高纪录,荣获一等劳动英雄称号。1967年3月,他出席驻马店地区和河南省工业学大庆会议,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1988年7月,大暴雨突降,全厂淋坏砖坯180多万块,两座轮窑被浇灭。王成便召开职工大会,提出三天恢复生产的号召。他带领后勤人员,冒着52℃的高温,到窑内清除废料,全厂日夜奋战两天,点火生产。王成一心扑在生产上,厂区离他家涧沟王村不足一里地,却无空回家。母亲有病,多次打发人捎信叫儿子回来一趟,王成不得已,便把母亲接到厂里治病。
砖瓦厂虽然税利连年递增,但王成总不满足,而是想方设法增加生产,为国家多作贡献。1978年,他率先实行计件工资制,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效益大增。这个经验很快在全县工业战线推广,为经济改革带了个好头。1979年,《砖瓦》杂志载有生产硬塑挤出瓦的经验。王成看到后,就带领技术骨干到江苏海安参观,回厂后边研制设备边搞土建,不断实验改进,终于获得成功,荣获驻马店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所产平瓦比水瓦产量高2.7倍,而且体轻质好外观美,被河南省冶金建材厅定为定型产品,准予批量生产,缓解了群众建房买瓦难的困难。根据县内麦草原料丰富和文化用纸需求量大的情况,王成于1987年9月,到省内外20多个县考察,走访科技和外贸部门,决定办造纸厂,几经扩建,造纸厂形成了万吨白纸的生产能力,年创税利130万元。
在企业管理上,王成善于依靠领导班子的积极性和群众的智慧,摸索和总结出一整套规章制度,并组织严格的检查考核,使企业每项活动都在规章条文的约束之中,被河南省评为二级企业。王成还注意抓科研工作,不断改进操作工艺,建成了煤渣自动掺配生产线和余热利用生产线,达到了节煤、省土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三大目的,使红砖于1986年成为省优质产品,在全国行检中名列第四。
几十年来,王成一直战斗在工业生产第一线,把一个仅有两座土窑、一间草房和30名工人的窑厂,建成具有2400万元固定资产、职工1300多人,年创税利220多万元的中型企业,1992年荣获了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是县人大五、六、七、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
王殿勋
王殿勋(1939.11-),杨集镇邓楼村人。自幼上学,毕业于项城一中。1957年在杨集乡参加工作。1959年任高岳铁木业理事会主任(高岳公社机械厂会计)。1967年厂址移至杨集,改称杨集机械厂,他任主任。1973年人党。现任上蔡锅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90年兼任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常务理事,全国铁锅协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
王殿勋是个从工业生产第一线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所在的上蔡锅厂,原是公社机械厂,靠三盘洪炉起家,生产铁制农具,1973年转产铁锅。生产中,他和工人一起操作,严把质量关,所产铁锅光滑、坚固,经从二层楼上摔下作破坏性试验,产品完好无损。1981年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瞄准国内先进水平,于1983年底从湖南常德引进铸锅设备160套和冲天热风炉一座,45天安装完毕,并一次试车成功,摆脱了铁锅生产热、脏、累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
王殿勋又是个酷爱钻研技术的人。他曾改进和试制了不少工装设备。1985年,他与科研单位挂钩,和厂技术人员一起研制稀土合金锅,从反复试验中,得出了微量元素临界添加的最佳方案,填补了我国稀土元素在铁锅上应用的空白,该项产品获得了河南省优秀新产品奖。他的《不锈保健铁锅及其防锈蚀工艺研究》科研成果,荣获了轻工部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金龙腾飞奖”。
王殿勋1989年8月,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1年10月,国务院命名他为“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才”,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是上蔡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付轩
张付轩,(1953-),中共党员,上蔡县和店乡坡张村人,在部队服役期间,先后受到各级嘉奖8次,荣立三等功2次。1977年退伍后,任上蔡县农机修造厂政工科副科长。1981年8月,面对改革春风,他毅然扔掉铁饭碗,贷款2万多元,购回一辆八吨江淮汽车,当起了运输专业户。不到一年还清了贷款。张付轩致富不忘退伍回乡的战友,办起了全国首家残退军人经济实体-“上蔡县残退军人汽车队”、“上蔡县残退军人汽车修配厂”,吸收38名残退军人就业。到1991年,共有各种汽车10辆,月营业额突破10万元,固定资产达100多万元。10年来,上交国家税利40多万元,并先后拿出25万元扶持7个濒临倒闭的军属和退伍军人办的经济实体,使400多名烈军属脱贫致富,300多名残退军人就业,为残退军人提供免费服务10多万元,资助烈军属子女学费8万多元。
张付轩创办残退军人经济实体,把拥军优属工作作为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探索与实践,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被评为“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先进个人”。1981年起,他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他和他的残退军人汽车队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1988年11月24日,《解放军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他的事迹,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中国社会报》、《河南日报》等也争相报道。他的先进事迹被写成中篇报告文学《荒岛》,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莽原》上,杨成武将军题写书名的《从军人到企业家》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情系长城》两本书,从不同角度报道了他的事迹。1990年,他的事迹被河南省军区、总政治部制成录相带,作为进行拥军优属教育的资料。1992年7月,他被民政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容声杯'全国拥军优属模范”。1992年11月,出席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的的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暨表彰会,被评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接见。
李忠田
李忠田(1957.11-),生于芦岗乡绳李村人,1973年高中毕业后,进县丝织厂工作。1990年在贵州艺专书画函授部结业,行书临《兰亭序》,楷书习《神策军碑》和《麻姑仙坛记》及北魏墓志。工楷、行,尤善小楷。作品曾先后入选河南省三、四、五届群众书展,首届国际“李斯书会”书法篆刻展,获“晶兴杯”、“遵义杯”、“草原颂”等全国书画印大赛佳作奖、优秀奖、三等奖,获国际“正大杯”中国书法大赛特别奖。硬笔书作及传略收入《墨坛新星》、《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毛笔书作及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第二集、《河南省书法家作品集》、《当代青年书画一千家》等书。书作已被贵州省“白云寺”、“湘山寺”等寺院展览收藏,永悬寺壁,并收入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白云寺书画选》一书,近作“墨缘”等及传略已入选《中国现代书画界名人大观》、《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润略大全》等大型工具辞书。1994年7月在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全国硬笔书法大展赛中,作品荣获一等奖,并被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永久收藏。李忠田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印研究会会员,九州书画社特约书画师,中国亚细亚艺术研究院“中外书画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