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饮食服务
第一节 饮食业
民国期间,全县有饮食业近500户,从业人员700多人。当时誉满乡里的有城关温家的油茶,韩家的烧鸡,刘家的油酥火烧,乡间有朱里乡宁庄和蔡沟集景家的咸牛肉,华陂田家的罐扁食(水饺)。
建国后,饮食业发展很快。1952年,全县从事饮食业者有2623户,营业额达531.83万元。1956年,对个体商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分别组成合作食堂32个,合作饮食店74个。1958年,饮食业归国营商业统管,合作餐馆取消,供销合作食堂转为国营食堂,全县共有国营食堂29个。网点由“小、密、多“变为“大、稀、少”,食堂出现“三条龙”(买票、端饭、等坐)现象。1961年,商业调整,恢复合作食堂。“文化大革命”时期,合作食堂又被国营食堂吞掉,推行“顾客自我服务”,服务质量下降。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乡流动人员增加,饮食业发展迅速。1985年计有饮食店750个,从业人员1173人,其中国营3个,集体10个,个体737个。在经营品种中,除恢复原来的水煎包、油酥火烧、馓子、烧饼、油条、沙糖馅、凉粉、胡辣汤、豆腐脑、热豆腐、甜酒浮等传统小吃外,还引进不少外地风昧,如陕西凉皮、武汉热干面、兰州拉丝面、道口烧鸡、牛羊肉烩面、混饨等。
第二节 服务业
一、旅馆
建国前,城内有豫南、振华、新民三家旅馆,其他集镇有私人开设简易旅店(前餐后宿),全县计有81户,从业人员91人。
建国初期,流动人口少,旅馆业发展缓慢。1957年后,县建国营旅馆一处,床位70张,全县共有小旅店54个。之后,经过“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两次折腾,到1970年,全县旅店仅有27个,床位300张。1978年县建服务楼一幢,拥有床位600张。1984年,西街扩建国营二旅社。1985年县政府招待所、服务楼、二旅社三家共有客房264间,床位944张,并有一次可进餐1000多人的餐厅一个。部分客房还配有电话机、电视机、电风扇,大的集镇各建有1-2个旅店。1986年,全县计有旅馆61家,从业人员156人。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如民政局、文化局、教育局、水利局、棉麻公司等,纷纷开设对外营业的招待所,共有床位250张。从此,结束了流动人员住宿困难的历史。
二、理发
上蔡理发业,建国前全为私人经营。民国期间,在县城有雇工开店的4家,蔡沟、黄埠大集镇也有类似的理发店。其它均为游动的理发挑,赶集和包村包户理发。
建国后,1951年商业部门建立国营理发店,工会建立工人理发店。1956年,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理发业共建立合作店、组67个,387人。到1985年,全县正式发证的理发店207户,从业人员364人,散居在农村的理发户1000多户。在理发设施上,均有转椅,电推,电烫,冷烫,电吹等。
三、浴池、洗染、修理
民国期间,县城北街有华阳春一家浴池,床位不多,设备简陋。建国后,浴池发展较快。1985年,县城营业性浴池4家,工厂、机关自办浴池6家,较大集镇也有私人开办的营业性浴池。
洗染业在民国时期,主要经营对白土布、旧衣裤的印花和染色。当时有染业公会,全县有染坊90家,从业人员496人。建国后,1961年,全县有染坊150家,1970年后,土布淘汰,染坊绝迹。
1985年,从事钟表、自行车、家用电器、农机具修理的专业户,有1180户,从业人员3848人。
三、照相
民国期间,县城有光华、耀彩、九如、新生四家照相馆,蔡沟,黄埠集也有照相馆开设。
建国后,1955年,全县共有照相馆18家,1956年,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县城照相馆与镶牙业合并。之后,县服务公司在县城设有照相馆两处。1979年后,照相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共有照相馆29户,从业者53人。照相种类,从一般黑白到艺术照、彩照、商品广告照等。经考核评定,全县有3级摄影师4人,摄影技工1人。宣传、公安、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也配备有照相器材和摄影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