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黄埠乡
黄埠乡位于上蔡县城西南部,乡政府驻地黄埠距县城12.5公里。乡境东邻邵店乡,西和遂平县接壤,北和大路李、无量寺、城郊三乡相连、南部与汝南县相邻,总面积46.5平方公里。1985年,辖15个行政村、187个村民组、67个自然村。共有居民6848户,345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6人,除249人为回族外,余皆为汉族。
该乡清代设里时属亲黄里,后为黄埠里,属亲黄图所辖;民国21年(1932)设9区223乡镇时,属上蔡第二区(区署设在黄埠镇),辖21个乡镇;民国30年(1941)取消区署设17乡镇时,属黄埠乡;建国初,属上蔡县第五区(区政府仍设在黄埠镇),辖23个小乡和黄埠镇;1956年撤区划为37个高级社;1958年建立黄埠人民公社,辖37个大队;1961年重建黄埠区,辖5个小公社;1962年撤区并社,仍为黄埠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因驻地仍设在黄埠,故名。
该乡地势南高北低,平均地面高程约40米。汝河从乡境南部流过,(境内流程2公里)北汝河为南北流向,从乡境东部贯穿全境,(境内流程5公里);南柳堰河从乡境北部流入北柳堰河,(境内流程6公里);东部边界是北柳堰河,西部是南柳堰河支流新张渠,形成了本乡四面环水之势,水利条件比较优越。
经济以农为主。土质多为灰小两合土和灰两合土。主种小麦、大豆,兼种黄麻、烟叶、花生。建国前,这里水灾连年,农业产量很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建国后,农田水利大兴,先后整理修治了北汝河和南、北柳堰河,开挖了6条较大的灌渠,总长约15公里,并搞了机井配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机械化程度亦不断提高,到1985年底,全乡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60马力。生产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到1985年,共有耕地46417亩,粮食总产量为9746.5吨。
黄麻是该乡的特产,从明代以来,广大农民就有种麻纺绳的习惯,黄埠麻市日益兴旺,麻线、麻绳远销晋、冀、陕、鄂等十多个省市,成为远近闻名的麻市。建国后,黄麻生产发展更快,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的家庭副业。同时,工业和林、牧、副、渔也同步发展。全乡先后办起了机械厂、面粉厂、砖瓦厂、林场、农场、沙场、搬运站、实验站、照相馆等。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1985年办有中小学17所,教职工251人,在校学生5713人,是建国初期的9倍。
有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14人,病床24张;有乡村诊所15个,乡村医生30人。还有文化站、广播站、文化馆、影剧院、电影队等文化娱乐设施。
乡政府所在地黄埠集在县西南边境,是和汝南、遂平、驻马店进行经济往来的纽带,又是销售黄麻的重要市场。每年麻产品上市时,南北各路客商汇集于此,热闹非常,因此使黄埠集名扬遐迩。现在黄埠市场繁荣昌盛、百业兴旺。
乡境内的蔡埠口村,传为春秋时期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地方,这里原有石碑一通,上书“问津处”三字,字高2尺左右,笔力苍劲,据传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现已不存在。1927年,北伐军曾在此向奉军发起了有名的上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