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人员构成
建国前夕,全县有农业、医药技术人员177人。1985年,全县各类技术人员1712人,其中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61名,初级职称科技人员605名,未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046名。科技人员中男性1406人,女性306人;在文化构成上,大学本科245人,大专260人,中专534人,其它673人;在年龄构成上,50岁以上的220人、40-50岁的501人、39岁以下的991人。
第二节 福利待遇
民国时期的科技人员,多数自谋职业,少数供职人员的薪水均低于政府官员。建国后,至1957年,科技人员的一切待遇同其他干部相同。1957年以后,科技人员在政治上、生活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知识分子较集中的文教、卫生战线错划了相当数量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人员又被诬为“臭老九”。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进行拨乱反正,平反了冤、假、错案,科技人员开始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工资福利 1983年调整工资中,对低于行政19级工资额的科技人员均连续晋升两级工资。
1984年,国家实行对职工干部奖励工资后,科技人员获工资奖励一级者16人。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向乡下流动,从1984年起,对县以下农、林、水、机战线科技人员实行工资向上浮动一级,凡在乡下工作8年的浮动工资按固定工资计算。
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1983年4月,把家住农村的工程师级和相当于此级以上的科技人员的家属,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计33户、132人。1985年5月,对家住农村的助理工程师级及相当于此级的人员和1970年前大专毕业人员,其配偶及未婚而又未就业之子女的户粮关系迁移城镇200户、785人。与此同时,对中级科技人员的子女就业、就学、参军、招生等,都作了优先照顾的规定。对夫妇分居两地的,根据国家规定,通过协商,全县解决了74对科技人员的夫妇分居问题。
为确保科技人员的身体健康,1984年至1985年,对70名中级科技人员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建立体检档案,以便进行诊疗和保健。
选拔晋职 1978年至1985年,从科技人员中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的干部137人,其中县级5人、局委级56人、厂长、经理等76人。其间被吸收为中共党员的163人,从而使各级领导班子更加知识化、专业化。
为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积极性,1980以后,对全县科技人员开展职称评定工作。截止1985年底,由本人申报,经过考核、考试、评定,给全县科技人员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并按照其所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套入新定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