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广播电视 报刊 通讯
第一节 有线广播
建国前,本县无广播事业。建国后,上蔡广播事业迅速发展。
1950年,县委设收音站,时有一部4管广播牌收音机,机器置放县文化馆,遇有重要新闻组织县直机关人员收听。1951年,置专职收音员1人,每天抄记新闻,并曾印成小报800份,发至县直机关。1953年,从汉口购置7管收播两用机1部、10瓦高音喇叭1只,并增添了话筒和一部留声机。收音站迁县委宣传部。
1956年,筹建广播站,1957年1月正式建成。时有250瓦扩大机1部、10瓦高音喇叭6只、工作人员3人。1957年11月7日,增添上海产TYX250瓦一千型扩音机4部和上海钟声牌录音机1部。1958年,全县20个公社除城关公社外,建立了19个放大站,喇叭增至1200只,部分农村可以收听广播。1965年,县广播站外线工由6人增至16人。是年冬,喇叭由原来的3000只猛增到7000只。
1970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县19个农村公社普遍实现了广播信号载波化。1973年,全县喇叭发展到14万只,入户率达80%以上。县委、公社党委经常运用有线广播召开广播大会。有线广播成为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
1975年,上蔡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有线广播网路受到严重破坏,处于瘫痪状态。1982年底,喇叭减少到不足4000只,入户率由80%下降到2%。
1983年,经过机构改革,广播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到年底,架设了23个公社的132个大队的广播专线,长达330公里,新增喇叭23000只,受到上级表扬。7月,建立上蔡县广播电视局,内设广播站、事业股和服务部。到1985年底,全局干部、职工增至40人。全县喇叭发展到57566只。
第二节 电 视
1970年,县广播站购进一部12时黑白电视机,为本县第一部电视机。1972年,全县有电视机68部,1983年达到500部。1985年迅猛增至5000多部。
1985年7月,在县城东北广播电视局院内兴建电视差转塔一座。铁塔高105.7m,功率为30w,工作频率为115-183mc,覆盖半经为6.5km。1986年10月15日试播,1988年4月1日正式转播。
第三节 报 刊
《上蔡新声日报》民国20年(1931)创办。为国民党上蔡县党部机关报。初期有社长1人,编辑1人,事务员1人,记者兼录事1人,收音员1人。民国35年(1946)5月,扩充为总编辑1人,编辑1人,记者1人,事务员兼校对1人,录事2人。逐日出四开石印报1张,分售各机关。民国36年(1947)停办。
《民众旬报》民国23年(1934)县民众教育馆办有《民众旬报》,10天出四开石印报1张。创办停办日期不详。
《上蔡县报》中共上蔡县委于1956年7月1日创办县委机关报《上蔡县报》,创刊号发行5000份。版面为四开四版。开始有主编陈凤良(宣传部长兼任),副主编张建宇,编辑宋哲、郭七江等4人。后逐渐增至8人。《上蔡县报》读者主要是农民。其发行量,农村占80%、学校占10%、机关占5%、工厂占5%。正常发行每期5000份。1958年“大跃进”时达每期38000份。1960年,因纸张紧张停办。
《上蔡文艺》1976年7月,县人民文化馆创办《上蔡文艺》。第一期铅印1000册,后改为不定期的“文艺宣传材料”。为手刻油印,主要配合中心工作或重大节日进行宣传。其内容大部分选自公开刊物上的小戏曲或唱曲,也有自编的各种文艺作品。
第四节 通 讯
建国初期,县委办公室设有通讯组,有工作人员5人,均系兼职。1968年12月,县委建立通讯组,隶属县委办公室,有专职通讯员6人。县直机关及各公社均有兼职通讯员1人,全县计有40余人。县委通讯组除撰写稿件外,并对全县各单位通讯员负责组稿和业务辅导。1971年,县委通讯组归属县委宣传部。至1987年底,通讯员发展到150人,其中骨干通讯员60人。
1976年以前,省以上报刊、电台采用上蔡稿件的数量较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稿件数量逐年增多,稿件质量逐年提高,省、地新闻单位采用率也逐年上升。1977年至1980年,平均每年被采用100篇左右。1981年至1984年,平均每年为170篇。1985年至1987年,平均每年达480篇(包括地区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