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妇幼保健
第一节 新法接生
1951年6月,从各区抽17名妇女干部、74名女青年,在县卫生院学习新法接生知识。7月,以五区孟尧乡为试点,举办旧产婆改造学习班,参加16人。1952年,训练新法接生员108人。1953年10月,城关镇办起第一个新法接生站。1954年,全县训练新法接生员1604人,改造旧产婆533人,建新法接生站142个,新法接生组186个。新生儿死亡率由1952年的17%降至7.8%。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布“开展接生员训练,普及新法接生”的指示,全县用多种形式培训新法接生员1871人。1958年,全县建妇产院152个,当年出生婴儿18830名,新法接生18652名,新法接生率达93%。1978年,全县达到村村有接生员和产包。1981年,各公社卫生院开设临产室,提倡孕妇住院分娩,有效地杜绝了会阴III度破裂和新生婴儿破伤风的发生。1985年,调查3367名新生婴儿,新法接生率为100%,住院分娩率为49.8%。
第二节 妇女“五期”保护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妇女的身体健康。1952年,县制定了妇女卫生保护措施,利用广播、板报、挂图等形式,在表模会、物资交流会等场所,宣传妇女保健知识。农业合作化时期,强调在农忙季节做好妇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妇女“三调三不调”的劳动保护工作。1980年,进一步开展妇女五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劳动保护。1982年,开展妇女围产期保健工作,印发资料4万份,并建立卡片登记,做好产前检查,产后访视。1983年,对围产期建卡的513人,产前检查3078人次,降低了难产率,减少了妇女病。1985年重点建围产期保健卡469人,建卡率为93.6%。分娩295人,高危妊娠10人,为分娩人数的1.9%;高危儿4人,为出生婴儿的1.4%,围产儿死亡率为0.16%。
第三节 妇女病防治
建国后,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与妇联会等有关部门配合,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漏)的防治办法及有关卫生知识。1959年、1960年,由于劳动强度大、营养不足等原因,农村劳动妇女患子宫脱垂病者甚多。1960年经普查,患者达7904人,采用中医中药治愈6525人,治愈率为82.5%。1979年至1982年,抽查47592名妇女,查出子宫脱垂患者4952人(其中I度1210人、II度2709人、III度1033人),占抽查总数的10.5%。治疗4897人(其中用子宫托治疗4406人、手术治疗106人),治愈3869人,治愈率为79%。尿漏患者7人,全部手术治愈。1981年10月,对县直35-60岁已婚妇女240人进行防癌普查,做到了没病早防,有病早治。
第四节 儿童保健
195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这天,以城关镇为重点,首次对447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52年,由县卫生院及朱里、塔桥、蔡沟、高岳等区卫生所,于“六一”儿童节,对3.500名儿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1953年,免费为6个月以上7岁以下的594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查出病儿445名,主要是营养不良,蛔虫、沙眼等,及时予以治疗。1979年10月,对全县12岁以下的349195名儿童进行了驱蛔治疗,服药率为95%,驱虫率为51%。1980年1月,对22个年龄组的220名儿童的生长、发育计量数字进行测定。1981年6月1日,对6个儿童保健试点(县直、城南关、城西关、华陂、蔡沟东头、蔡沟南头)的7岁以上的813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查出患有肠道寄生虫病者324名,呼吸系统疾病者51名,佝偻病者16名,消化系统病者9名,贫血者3名,畸形者1名,其它疾病患者29名,及时分别给以治疗。同年,县妇幼保健所设立儿科门诊,各公社卫生院固定1人专管妇幼保健工作,并建立了县、社、队三级保健网。
在加强科学育儿同时,积极进行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做到按时、全程、足量。1951年至1982年,共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牛痘苗等各种菌疫苗15种,接种率为95%以上,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保证了儿童健康成长。
第五节 机 构
妇幼保健所 1966年1月,建立县妇幼保育站,地址在城内南街杨堂巷(今县委家属院),有副站长1人,职工4人。1968年,与县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合并为县人民防治院。1977年7月,恢复建制,改建为县妇幼保健站,地址在环城路东段南侧。有站长1人,职工11人。1981年,改称县妇幼保健所,有副所长2人,职工23人。1985年职工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人(西医师3人、西医士6人、护士4人、助产士4人、护理员1人、西药剂员2人、检验2人),内设妇保组、儿保组、后勤组,有病床2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