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军事设施与驻军
第一节 军事设施
一、烽火台
公元前531年,楚灭蔡后,蔡国故城成为楚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这里成为各诸侯国争霸角逐的场所。因此,楚曾对城垣进行加固、修复,并在故城北垣建筑峰火台,作为了望和报告敌情的设施。据县文化馆实测,此台高25米,底部东西宽47米,南北长59.6米,面积2901.2平方米。台北部向城墙外凸出23米,成弧形。站在台上,10公里以内的村庄、田园、道路、沟渠均能看清。
二、演武场
清雍正年间,建演武场于城北关外,占地50余亩。主要训练招募的民壮。民国30年(1941)拆毁,收归自治税捐征收处。
三、寨堡
从清咸丰年间到民国25年(1936),全县各地豪绅地主为防御农民起义军和土匪骚扰,共修寨堡达85处之多。这是以封建家族为核心修建的以防御为主的军事设施。一般寨墙高丈余,大部为砖结构,有少量的为土结构。寨墙外有护寨河,四门修有吊桥,每门配有口径20厘米、胸径60厘米、长23厘米左右的“大将军”土炮;寨墙上修有炮楼,配有“拂朗戟”土炮。全县比较著名的寨堡有:蔡沟寨、东岸寨、郏庄寨、黄埠寨、洙湖寨、华陂寨、雷音堂寨、黑翟寨、大刘寨、段寨、杨丘寨、张寨、陈法寨等。寨堡设寨长一人,招募乡勇护守。蔡沟寨是由蔡沟大地主刘祝三纠合蔡沟附近18乡、里豪绅所修,并成立联庄会守护。清末后,社会动乱,蔡沟寨为一方居民所寄居之地。一有风吹草动,乡村富户争相移居于寨内;项城、淮阳、汝南、商水等县离蔡沟较近者也不乏聚居者;附近乡村百姓也大车小辆、扶老携幼、投亲靠友、避难于蔡沟寨内。时有“蔡沟寨,铁打里,老趟(土匪)来了不咋里”之说。民国26年(1937)起至建国初,寨堡相继拆毁。
第二节 驻 军
一、国民党骑兵第3师
民国30年(1941)至民国34年(1945)9月,国民军骑2军第3师驻上蔡,师部设在和合乡刘李庄。其中两个团驻和店一带,一个团驻汝南县庙家湾一带。该师军纪败坏,鱼肉乡里,百姓称之为“骑二爷”。
二、国民党第69军
民国30年(1941)至民国31年(1942)年7月,国民军第69军之一部驻守蔡沟,军部设在蔡沟南头,军长米文和。
三、国民党102师某团
民国32年(1943)至民国34年(1945)10月,国民军暂编第9军102师张庭秀旅一个团驻守蔡沟至和店一带。其联络参谋单秉钺常驻上蔡县政府,并兼任上蔡县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参谋长。
四、国民党暂编11师便衣团
民国36年(1947)至民国37年(1948),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辟上蔡新区,政治形势处于“拉锯”状态,国民军暂编11师(胡琏)便衣团经常活动于洪河以东地区,主要是高庙一带,多次与我县大队交火,淮海战役后撤离。
五、中国人民解放军8351部队“五、七”干部学校
197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351部队在上蔡县吴宋湖建立“五、七”干部学校,系团级单位,共150余人,1976年底停办后撤离。